-
日期: 2025-03-12 | 来源: 最爱历史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惠通桥被炸,只能阻止日军的坦克、装甲车、汽车。随后,一支500人的大队乘橡皮艇抢渡至怒江东岸,夺下了桥头堡。见日军上岸,中国军人奋不顾身,跃出战壕,大呼杀贼。沿江民众,亦愤起助战,喊杀之声,震动山谷。
宋希濂急调第36师第106、107、108团奔赴惠通桥,投入战斗。直到5月10日,全师发动攻击,日军败退,形成了敌我隔怒江对峙的局面。同时,美国飞虎队频频出动,击落11架日机,还炸毁了日军架设浮桥的设备,以及公路上的坦克、汽车等,使得日军渡江成为泡影。
两年之后,惠通桥再次通车——那时,中国已经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宋希濂。图源:网络
让我们把视线转到印度东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集镇,兰姆伽。
第一次入缅战役失败后,新22师和新38师败退至印度,前者仅剩3000余人,且丢掉了大部分装备,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后者建制尚存,实力应有四分之三。
这支败军之师在某种程度上因祸得福了。当时,中美军事合作已经开始了,蒋介石与史迪威商定于兰姆伽整顿军队,由英军供应饮食及医疗,美军提供武器装备及训练。同时,两万士兵经空运至兰姆伽,补充兵源。
这支军队被称为中国驻印军。
尽管史迪威依然与蒋介石争权不休,但他的确让驻印军脱胎换骨。新22师、新38师很快享受到了世界一流强国的后勤供应,衣食无忧,生病不愁,装备齐全,弹药充足,这样的军伍生活,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驻印军中每一个团的火力,已经优于国内一个师的水平。一个步兵团辖三个步兵营、一个迫击炮连(装备12门82毫米迫击炮)、一个战防炮连(装备8门美制M3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两个输送连(人力、驮马各一个)、一个通信排、一个特务排。往上,军一级有榴弹炮营、汽车营,师一级有山炮营。往下,每个营都有一个战防排,装备4门美制“巴祖卡”式火箭筒,每个连有一个迫击炮班。
当然,火力的优势只是驻印军的冰山一角。人员教育,战术训练,后勤保障,火力支援,每一个环节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