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15 | 来源: 申公公抱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春晚 | 字体: 小 中 大
每年3月15日,央视的聚光灯亮起,全国观众集体围观一场名为“质检”的庙会。商家们瑟瑟发抖,消费者摩拳擦掌,媒体流量拉满,仿佛一场全民参与的正义狂欢。但庙会散了之后呢?
防火玻璃依旧不防火,梅菜扣肉还是槽头肉,黄焖鸡回收剩菜继续卖,消费者维权电话照旧占线。这场一年只开一天的“质检大戏”,本质上是一场心照不宣的默契表演–演的人知道自己在演,看的人也知道他们在演,但大家依然需要这场戏。
1 消费者:仪式感拉满的“维权安慰剂”。
对于普通消费者,315晚会就像一年一度的《今日说法》特别篇。看主播用暗访镜头撕开黑心商家的面具,听专家痛心疾首地科普“原来猪肉淋巴不能吃”,最后再跟着主持人喊一句“共筑诚信”,仿佛自己参与了改变世界的壮举。但现实是——外卖吃到蟑螂时,你会花三个月收集证据起诉商家吗?
租房押金被房东吞了,你会为了几千块和对方对簿公堂吗?
直播间买到的翡翠手镯掉色,你敢和主播连麦当面对质吗?大多数人的选择是:骂一句“奸商”,发条朋友圈,然后继续下单9.9包邮的“原切牛排”。
我更期待的是,今年315晚会上会有良品铺子吗?
315晚会提供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情绪按摩。
它让普通人相信“正义虽迟但到”,哪怕迟了364天。
2 经销商:年度公关危机模拟考。
经销商对315的态度很分裂:既怕被点名,又暗戳戳期待竞争对手被点名。他们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备考”:清理过期库存、培训员工话术、检查消防器材有效期,甚至给防火玻璃贴上“已质检”的防伪贴纸——哪怕玻璃本身和防火毫无关系。但所有人都清楚,这只是一场开卷考试。防火玻璃厂的老板在晚会播出当晚,一边看自家产品被曝光,一边给质检部门发消息:“明天来厂里喝茶?我准备了新到的龙井。”第二天,工厂门口挂上“停业整顿”的横幅,仓库里不合格的玻璃连夜运往隔壁县城。一个月后,防火玻璃质检报告上的公章依然鲜红,只是送检的样品换成了从同行借来的正品。-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