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3-16 | News by: 芥末堆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李永乐:所以您谈到了最近这几十年,像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它的底层逻辑其实都是数学搭建的。
丘成桐:不但是底层,到了应用层面,也离不开数学。
李永乐:所以虽然我们普通人很多可能不太了解数学,但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数学带给我们的方便。就像我从家导航到清华有很多条路,但是他怎么就帮我选择了一个最方便的路,这个其实也是要数学来做。
04
中国基础学科教育:逻辑思维训练必不可少,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也很重要
李永乐:您在这本书《我的教育观》中还谈到,教育不仅仅是要解题,更要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还有创新能力。您能不能结合中国基础学科的教育现状来谈一谈,在我们培养学生们原创性科学思维能力这方面,我们还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改进呢?
丘成桐:作为一个科学家,逻辑思维当然是最重要的,没有逻辑思维,不能够深入的理解问题。我为什么要讲这个?很多人认为中学的时候教平面几何不重要,因为平面几何得出来的定理,与我们以后的研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整个中学的数学教育中,对逻辑思维训练最多的就是平面几何,公理化的方法要求一条一条地推导出所有定理。
培养逻辑思维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要学习不同的技巧。中学里头的基本学科,比如代数、组合数学、各种公式等等,都是最基本的技巧,没有这些技巧,做不了更深入的学问。有了这些基本技巧之后,可以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开始创造、探索一些有趣的方向。这些问题,不一定很有深度,但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开始。中国学者之中,能完成开创性工作的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还是比较少,这就是因为我们对创造力的训练不够。有能力提出自己的问题,是第一步。
学生不敢发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的中学教育,尤其数学,喜欢刷题,用同样的方法不停的训练,孩子们变得不敢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这是极大的伤害。我发现,经过中考、高考反复刷题的洗礼,学生们失去了对于学问的兴趣。
18世纪伟大的数学家高斯在17岁的时候,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用圆规、直尺构造一个正十七边形,他觉得很有趣,用了十多种不同的方法,这个事情对他以后的学问有相当大的影响。
解决一个问题,通常有很多不同的路,其实应当鼓励我们的学生尝试,不能讲老师认为最好的,就强迫他走,重复训练,反而导致学生不敢走其它的路,甚而对于探索其它的路完全没有兴趣了。这是我们的教育所缺乏的。
05
做学问并非一帆风顺,要有“失败又失败”的勇气和坚持
李永乐:我们还想谈一谈您个人的人生经历,您27岁的时候就解决了卡拉比猜想,而到32岁就获得了菲尔兹奖,成为数学家的速度可以说是像坐火箭一样非常惊人。那么是不是您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数学的天赋,在这个道路上一帆风顺?还是说您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困难,经历过一些低谷,您又是怎么去克服的?
丘成桐:做学问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失败了又失败,尝试了再尝试。最近,我在讲数学史,细读许多20世纪伟大数学家的故事,发现他们也是如此。我完成卡拉比猜想证明的过程,也是错了又错,花了三年时间,又调转方向,才摸索到正确的道路。这都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保持开放的心态,尽量尝试不同的方向,最终才能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以为正确时候,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又发觉是错的,又尝试走其他的路,这也是最彷徨、最困难的时候。但为了找到真理,相信这个问题是重要的,非解决不可,还是会坚持下来。
又比如,哥伦布航海,当时仍然有些人认为,海的尽头是悬崖,但他还是有勇气向前走,才找到了新大陆。我做重要问题的时候,有人说:这个问题太难了,还是放弃吧,别浪费时间。还有人会质疑:你连微分方程都没学过,基本功不够,别费力气了。种种不同的因素和声音,都会让人望而却步。这时候曾经的训练以及内心的勇气,能够推动我们向前走,即便被人视作傻瓜。
吴健雄研究宇称守恒问题时,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证自明的,而她却坚持做下去,最终推翻了当时物理学界的普遍认知,实验证明了宇称不守恒。在平凡的地方走出不平凡的路,这就是一位伟大学者的伟大之处。天地之间许多普普通通的事情,找到其中特殊的问题,并解决它,需要勇气和修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