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16 | 來源: 芥末堆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李永樂:所以您談到了最近這幾拾年,像計算機、互聯網、人工智能的發展,它的底層邏輯其實都是數學搭建的。
丘成桐:不但是底層,到了應用層面,也離不開數學。
李永樂:所以雖然我們普通人很多可能不太了解數學,但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數學帶給我們的方便。就像我從家導航到清華有很多條路,但是他怎麼就幫我選擇了壹個最方便的路,這個其實也是要數學來做。
04
中國基礎學科教育:邏輯思維訓練必不可少,培養學生的發問能力也很重要
李永樂:您在這本書《我的教育觀》中還談到,教育不僅僅是要解題,更要培養孩子們的邏輯思維,還有創新能力。您能不能結合中國基礎學科的教育現狀來談壹談,在我們培養學生們原創性科學思維能力這方面,我們還可以做壹些什麼樣的改進呢?
丘成桐:作為壹個科學家,邏輯思維當然是最重要的,沒有邏輯思維,不能夠深入的理解問題。我為什麼要講這個?很多人認為中學的時候教平面幾何不重要,因為平面幾何得出來的定理,與我們以後的研究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整個中學的數學教育中,對邏輯思維訓練最多的就是平面幾何,公理化的方法要求壹條壹條地推導出所有定理。
培養邏輯思維是第壹部分,第贰部分要學習不同的技巧。中學裡頭的基本學科,比如代數、組合數學、各種公式等等,都是最基本的技巧,沒有這些技巧,做不了更深入的學問。有了這些基本技巧之後,可以自己提出壹些問題,開始創造、探索壹些有趣的方向。這些問題,不壹定很有深度,但這是培養創造力的開始。中國學者之中,能完成開創性工作的數學家或者物理學家,還是比較少,這就是因為我們對創造力的訓練不夠。有能力提出自己的問題,是第壹步。
學生不敢發問,是壹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的中學教育,尤其數學,喜歡刷題,用同樣的方法不停的訓練,孩子們變得不敢走壹條與眾不同的路,這是極大的傷害。我發現,經過中考、高考反復刷題的洗禮,學生們失去了對於學問的興趣。
18世紀偉大的數學家高斯在17歲的時候,做了壹個很有意義的事情,用圓規、直尺構造壹個正拾柒邊形,他覺得很有趣,用了拾多種不同的方法,這個事情對他以後的學問有相當大的影響。
解決壹個問題,通常有很多不同的路,其實應當鼓勵我們的學生嘗試,不能講老師認為最好的,就強迫他走,重復訓練,反而導致學生不敢走其它的路,甚而對於探索其它的路完全沒有興趣了。這是我們的教育所缺乏的。
05
做學問並非壹帆風順,要有“失敗又失敗”的勇氣和堅持
李永樂:我們還想談壹談您個人的人生經歷,您27歲的時候就解決了卡拉比猜想,而到32歲就獲得了菲爾茲獎,成為數學家的速度可以說是像坐火箭壹樣非常驚人。那麼是不是您從小就表現出了對數學的天賦,在這個道路上壹帆風順?還是說您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過壹些困難,經歷過壹些低谷,您又是怎麼去克服的?
丘成桐:做學問從來不是壹帆風順的,往往失敗了又失敗,嘗試了再嘗試。最近,我在講數學史,細讀許多20世紀偉大數學家的故事,發現他們也是如此。我完成卡拉比猜想證明的過程,也是錯了又錯,花了叁年時間,又調轉方向,才摸索到正確的道路。這都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思考,保持開放的心態,盡量嘗試不同的方向,最終才能摸索出壹條正確的道路。以為正確時候,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又發覺是錯的,又嘗試走其他的路,這也是最彷徨、最困難的時候。但為了找到真理,相信這個問題是重要的,非解決不可,還是會堅持下來。
又比如,哥倫布航海,當時仍然有些人認為,海的盡頭是懸崖,但他還是有勇氣向前走,才找到了新大陸。我做重要問題的時候,有人說:這個問題太難了,還是放棄吧,別浪費時間。還有人會質疑:你連微分方程都沒學過,基本功不夠,別費力氣了。種種不同的因素和聲音,都會讓人望而卻步。這時候曾經的訓練以及內心的勇氣,能夠推動我們向前走,即便被人視作傻瓜。
吳健雄研究宇稱守恒問題時,許多人都認為這是不證自明的,而她卻堅持做下去,最終推翻了當時物理學界的普遍認知,實驗證明了宇稱不守恒。在平凡的地方走出不平凡的路,這就是壹位偉大學者的偉大之處。天地之間許多普普通通的事情,找到其中特殊的問題,並解決它,需要勇氣和修養。-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