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16 | 来源: 幕味儿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电影 | 字体: 小 中 大
当一座围绕工业体系所建造的城市,在一夜失去所有的社会公约、管理制度以及阶层差异时,不要说普通人,就连警察的存在便成为了符号化的展现。哪怕是混混一样的庄树能够反驳警察,李斐的父亲也能够随手杀害警察。
似乎故事发展到此刻,庄树更像是那个冲破枷锁与世俗的关键角色,而李斐则沉默的蜷缩在破败的厂房中,成为那个被时代背弃的悲剧性角色。
影片中存在着一幕令我印象深刻的画面,庄树一行人拥挤在出租车里,坦荡在摇曳的路灯下,放声大笑。
过分青春式的诗意表达似乎与影片整体的破旧时代感并不契合,她们全部成为了符号化的拼贴,一批没有理想的青年纠结在远走他乡与坚守的选择中,找不到任何可能存在的归宿。
没想到,唯一想要逃离的人只有李斐,她一次又一次的向庄树讲述着她要「去南方」。
只不过,李斐的逃离停留在她沉默的幻想当中,南方是哪里?具体是哪里?这并不重要,因为她只需要通过「去南方」的理由来短暂麻痹自己的神经。
李斐在东北的集市上逛购着不属于南方的皮手套,在东北试图购买一双塑料的凉鞋,不合理的行为都与她想要「去南方」的行为相背离。
然而,李斐距离南方最近的时刻不过是她到火车站买了四张开往深圳的车票,仅此而已。
按照传统的叙事技巧,李斐的父亲在枪杀警察后,影片会提供给观众错位的视角,从而提升影片的可看性。
但是《平原上的火焰》并不把叙事重心放在悬念的设置上,而是专心于探究庄树与李斐内心深处的爱恨情仇。
李斐与庄树的感情交织在破碎感的留白中,两个人的对话充斥着散漫与无意义,相互依偎试图找寻着自己的价值。
影片将火焰的隐喻贯穿始终,自幼在冰天雪地里长大的女孩钟爱火焰,所谓水火不容,水与火的母题注定是二元对立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