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17 | 來源: 譯言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英國 | 字體: 小 中 大
當伊麗莎白·特拉斯以政治新星的身份闖入馬克·菲爾德的生活時,這位保守黨議員看似平靜的婚姻已暗藏裂痕。菲爾德1994年與股票經紀人米歇爾結婚後,兩人漸行漸遠。沒有孩子,也鮮少爭執,這種表面的和諧掩蓋了日益積累的不滿。直到2002年深秋,在伯恩茅斯保守黨年度會議上,壹段改寫兩人命運的邂逅悄然發生。
那夜,酒店酒吧燈光昏黃,菲爾德與老友談笑風生時,特拉斯不動聲色地加入了對話。彼時尚未成為議員的她,對選區競爭策略展現出近乎偏執的熱情。菲爾德隨口壹句“需要幫助隨時找我”,成為這段關系的開端。
此後壹年,兩人以咖啡和午餐為掩護頻繁會面。特拉斯身上混合著天真與強勢的矛盾特質——時而像虔誠的傾聽者,時而化身固執的辯論家。她為競選議員制定的精准策略讓菲爾德驚歎,卻也隱約感到不安:“她像台政治機器,能將口號與自信演繹得滴水不漏。”
2003年末,這段“政治盟友”關系終於越界。盡管特拉斯叁年前剛與會計師丈夫休·奧利裡成婚,菲爾德也維持著名存實亡的婚姻,禁忌的吸引力仍占了上風。幽會時光充滿戲劇性的緊張:沒有柴米油鹽的瑣碎,只有偷來的幾小時熾烈歡愉。每隔數月,特拉斯會因愧疚試圖冷卻關系,但最終總重蹈覆轍。這種拉扯持續到2005年,當特拉斯終於在約克郡選區落敗後,兩人在倫敦的頻繁接觸成為壓垮菲爾德婚姻的最後壹根稻草。
耐人尋味的是,特拉斯夫婦的婚姻始終穩固如初,而菲爾德則成了輿論的靶心。2006年,當特拉斯角逐布羅姆利選區席位時,《每日郵報》突然曝光了這段往事。盡管當事人保持沉默,這場風波仍被政敵利用。叁年後,諾福克保守黨“反特拉斯派”舊事重提,試圖阻撓她的政治晉升。這場鬧劇最終因黨內高層力挺女性候選人而平息,卻讓特拉斯初嘗政壇的殘酷。
作為旁觀者,菲爾德在回憶錄中勾勒出更宏大的權力圖景:卡梅倫將同僚分為“團隊合作者”與“混蛋”兩類,奧斯本將政治純粹視為權力游戲,戈夫在牛津辯論社的投機選擇埋下同僚的不信任……這些細節拼湊出英國保守黨內部的生態鏈。特拉斯在其中如魚得水,她推崇安·蘭德的極端自由主義,沉迷未經檢驗的政策實驗,最終在2022年借著“反蘇納克”浪潮登上首相之位。
“她像手持理論教科書闖進火藥庫的孩子。”菲爾德如此評價特拉斯的執政生涯。減稅與緊縮計劃無視老齡化社會的現實,“增長、增長、再增長”的口號缺乏實施路徑,這些決策暴露出理想主義與現實的鴻溝。當紐約友人驚歎“上帝保佑英國,特拉斯真要當首相了”時,菲爾德苦澀預言:“她的任期將是災難,或許半年內就要重選領導人。”結果,特拉斯僅用49天就刷新了英國首相最短任期紀錄。
這段糾葛的尾聲同樣充滿戲劇性。2019年,菲爾德在倫敦市長晚宴上粗暴驅逐環保抗議者的視頻引發軒然大波,慢鏡頭放大的畫面讓他淪為輿論風暴中心。盡管警方最終認定其無過錯,這場風波仍加速了他政治生涯的終結。如今回望,他將此視為政壇浮華表象的隱喻:“攝像機從不撒謊,但也從不展現全貌。”
當菲爾德在回憶錄中揭開往事,特拉斯依然穩坐議員席位。這段持續18個月的禁忌關系,最終成為英國政壇的微型標本——它既印證了權力場中情感與野心的復雜糾葛,也暴露出體制內理想主義者的致命軟肋。或許正如菲爾德所歎:“政治舞台從不缺精彩劇本,只是主角們常分不清戲裡戲外。”-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