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19 | 来源: 最爱历史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1688年1月,一个名叫布木布泰的蒙古族老太太,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路。
大清帝国朝野哀痛。
这名老太太是当时在位的康熙皇帝的祖母,后来,人们根据她的谥号,习惯性称她为“孝庄太后”。
临死前,孝庄抚摸着一直伺候自己的康熙说:“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
康熙并未安葬孝庄,而是将孝庄生前居住的一座殿宇拆了,运到顺治帝的陵墓风水墙外重建,称为“暂安奉殿”,孝庄的棺椁被送至那里安置。
一直到37年后,雍正三年,孝庄的棺椁才被葬入地宫,称为“昭西陵”。昭西陵与孝庄的丈夫皇太极落葬的盛京(今沈阳)昭陵,相距几百公里。
一起经年的绯闻,因为孝庄的下葬问题再次传播开来。人们传说,孝庄入关后曾下嫁皇太极之弟、摄政王多尔衮,所以死后不敢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只能以不忍远离儿孙为由,留在了清东陵。
至今,300多年过去,人们谈论最多的,仍然是围绕在孝庄身上的绯闻。
但很少人知道,这个辅佐了两任少年皇帝的太后,实实在在是“大清第一女强人”。
▲孝庄画像。图源:网络
今天看来,孝庄与皇太极的婚姻本身就带有不可思议的色彩。
皇太极一生娶了15个后妃,孝庄是这庞大的妻妾队伍中的一员。她13岁嫁给34岁的皇太极,嫁过去的时候,皇太极已有3个妻室,其中一个是比孝庄大15岁的亲姑姑,即后来成为皇太极正宫皇后的孝端。也就是说,孝庄实际上是嫁给了自己的姑父。
不仅如此,孝庄有一个姐姐海兰珠(即宸妃),后来也嫁给了皇太极。
姑侄三人同嫁一夫,这种婚姻关系在当时的汉人社会中早已被认为有悖人伦。但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当时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婚姻禁忌,只要男女双方来自不同的氏族,一段婚姻就可以成立,辈分不在他们的伦理范畴之内。
孝庄之所以姑侄三人都嫁给皇太极,更根本的原因是部族间的婚姻联盟需要。
努尔哈赤晚年统一女真各部后,开始着手缔结蒙古部落,合力进攻明朝。孝庄出身的部族——科尔沁蒙古部落,因为最为靠近建州女真,最早与努尔哈赤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而婚姻,成了稳固军事同盟的重要纽带。
据统计,在清朝入关前,科尔沁蒙古与满族皇家联姻多达33次——有21女嫁给满族皇家,娶回满族皇家12女。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国号大清。随即建立后宫制度,15个后妃中,仅有5人拥有独立的居住宫殿,称为“五宫制”。来自科尔沁蒙古的姑侄三人均为五宫成员,其中,孝端高居正宫皇后之位,可见这个蒙古部族与满族皇室的关系有多么铁。-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