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21 | 來源: BBC中文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美博弈 | 字體: 小 中 大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向媒體表示,面對中美博弈加劇,企業更擔心,會不會更容易成為大國地緣政治較量的犧牲品。企業如果想在國際市場經營或擴展業務,就不得不加強對地緣政治風險的預判能力。
自2012年習近平上台不久,李嘉誠出售了他在中國大陸的諸多房地產投資,並將大部分資金重新投到歐洲。他的行為受到了中國民族主義者的廣泛批評,但從財務角度來看,這是明智的。
他在2021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崩盤開始之前就成功脫手了這些投資,此後房地產市場壹直持續惡化。後來有觀點認為,這次出售海外港口,和當年預判中國房地產市場巨變壹樣,如果純粹從商業的角度分析,算是戰略性的高瞻遠矚。
上述智庫人士認為,李嘉誠此次出售除中國以外的全球港口資產,尤其是巴拿馬港口,再壹次展現了他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下資本市場趨勢的精准把握,既規避了可能的政治風險,又以極具吸引力的價格完成資產變現,為集團未來的戰略布局留足了空間。
類似情況是,2021年,房地產企業家潘石屹和張欣准備將其商業帝國SOHO中國的部分控股權以高達3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美國另壹家投資巨頭黑石集團。但中國政府拒絕批准這筆交易,隨後交易流產。
中國官媒批評長和之際,香港的國際貿易港地位正面臨嚴峻挑戰。多年來,香港憑借獨立關稅區的優勢,成為全球第柒大商品轉口港,轉口貿易支撐起肆分之壹的香港經濟。然而,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並首次將香港納入同樣征稅范圍,直接沖擊了這壹地位。
雖然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的地位受世貿組織和《基本法》保障。但以美國的影響力,這種做法確實有擴散的可能。前歐盟駐港澳辦事處主任高宇馳(Thomas Gnocchi)在去年8月離任前向BBC中文表示,在歐盟看來,實施“去風險”政策時,香港已和內地沒有區別,在貿易和科技禁運上,基本視為壹體。
這些變化正在削弱香港作為獨立經濟體的國際競爭力。而中國開始幹預香港企業的國際決策更加劇了這壹印象。
香港李嘉誠家族擁有的長江和記實業(CK Hutchison Holdings)公司負責管理巴拿馬運河進出口的兩個港口。
戰略資源損失?
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發給BBC中文的壹份報告顯示,中國對全球港口的布局頗為重視,目前在67個國家布局110個港口,中國在這些港口的角色分為叁類:運營者/擁有著、開發者、資助者。其中,中國擁有或運營的港口有37個國家的78個港口,而長江和記占其中的33個港口。
因此如果長和出售其全部海外港口,那麼對於中國而言意味著,在這壹項戰略節點資源上將瞬間損失掉40%。
在此次交易引發的爭議前,上述報告稱,中國在全球港口網絡中的影響力出現了更多的挫折而非進展,整體而言,中國直接擁有或為第叁方運營的港口數量呈淨減少趨勢。例如,中國國有企業出售了其在墨爾本港口的股份,中國管理公司放棄了在安哥拉的礦物碼頭20年特許經營權等。
報告還提到,除了長江和記旗下的港口外,中國的全球港口網絡,絕大多數參與的中國公司都是國有企業,這些企業不僅追求商業利潤,還需實現中共設定的戰略目標。雖然中國的海運公司如中遠海運規模較歐洲巨頭小,但它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監督的國有企業網絡的壹部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