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28 | 来源: 正解局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DeepSeek的出现,展现了中国科技的创新力。
业界将其称为“DeepSeek时刻”,代表技术普及的关键转折点。
我国手术机器人,正在迎来“DeepSeek时刻”。
2023年初,《“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发布,终于从国家层面对手术机器人的发展给予了最明确的支持。
不但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还支持医院建设相关标准化手术室和临床标准,以加强机器人在整个病程服务体系中的应用。
与此同时,除了国家的政策发力,行业内部也在积极创立规范。
近几年的几个行业标准,不但为行业设立“中国标尺”,也为未来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崛起铺平了道路。
在政策+市场的带动下,整个产业链的生态开始逐步完善。
在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加快,降低了对进口的依赖。
尤其是当这些核心零部件具有更高的通用性时,既能降低手术机器人的生产成本,也能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我国手术机器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比如,在多自由度机械臂技术方面,国产的康多手术机器人配备7自由度机械臂,可以灵活调整角度,无需传统截骨板固定,显着提升手术精准度。
具有7自由度的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
这项技术,几乎可以在所有类型的手术机器人上应用。
中游企业也在不断壮大,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华科精准SR系列机器人凭借全球首创的3D结构光技术,实现15秒完成颅脑三维建模,其0.3毫米的定位精度已超越进口ROSA手术机器人。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临床精度也达到国际领先的0.8毫米,术中辐射减少70%,手术效率提升20%。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
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让国产手术机器人在更多类型的手术中得到应用。
在一些高难度手术中,如在海拔4000米的藏区实施膝关节置换、肿瘤切除等手术,国产机器人也能轻松完成,验证了可靠性和适应性。
2023年5月,鸿鹄手术机器人在昌都市人民医院历时1小时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昌都和重庆会场的医生,通过视频连线方式观看了手术全过程。-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