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28 | 来源: 每日人物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为了防止更多人被骗,A群甚至专门开设了反诈频道,每天都有人在里面曝光骗子、开盒骗子。开盒服务,也反过来被用在了那些承诺给别人开盒的人身上。
▲开盒群里藏匿着形形色色的人。图 / 视觉中国
即使反诈的手段纷纷用上,在这个见不得光的地下交易场所里,每天仍然有人上当受骗。一个群友在痛失200元后来到群里诉苦,“到底有没有靠谱的,便宜点的,被坑两次了”“各个付钱前都说可以做,付完了说这不行那不行”。但谁都知道,开盒被骗,他们不能声张,更不能报警,被骗了只能自己承受,而开盒群也是他们唯一能诉苦的地方。诈骗仍在重复上演,对开盒的需求也从没有间断过。
群聊中,一个口气狂妄的群友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报出一串电话号码,并声称这电话号码是他本人的,“不怕开”。原因是没有人能开出这个号码,他用好几个免费社工库机器人查过,根本查不到信息。带着好奇心,我打开了和他的私聊对话框。
我告诉他,我怕被骗,想要靠谱的开盒推荐。而“我”,是一个被二房东骗了3000元押金拿不回来的受害者,手上也只有二房东的电话号码,还因为打过太多次电话被二房东屏蔽了,我想用电话号码开出二房东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好方便我起诉他讨回那3000元。
听了我的经历,他甚至开始帮我支招:找一个人伪装成租房者把二房东约出来。虽然感谢他的热心,但我还是以“势单力薄”这个理由拒绝了他的提议。
对话的整个过程中,他重复了5遍“骗子很多”,就连他刚刚在群里的人设都是骗人的,所谓的“不怕开”,也是因为他发布的那个电话号码其实并不是他本人的。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在这个群里诈骗能够如此高发。
也许是怕我想要开盒结果又因此被骗,他最后还是劝了我一句:“开盒根本没必要,浪费钱。”我没想到,“好心人”和“骗子”,身份会在这一刻重叠了。
其实我告诉他的故事确实发生在我身上,不过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潜伏在这么多个开盒群里,我甚至也按捺不住内心的隐秘欲望,输入那个我打过无数次被拒绝接听的二房东电话号码。但最后,我还是遏制住了这个“不对”的念头。
普通人的“狩猎游戏”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拒绝开盒带来的诱惑。在匿名的社交暗巷里,一场以“开盒”为名的狩猎游戏正在上演。参与者们手持数据匕首,将他人的人生切割成碎片,悬挂在名为“曝光”的绞刑架上。他们是开盒者,也是一群在虚拟丛林中寻找存在感的困兽。
对一些人来说,他们迷恋的,或许是将活生生的人“降维”成可拆解的数据包——户籍、外卖地址、行动轨迹,每一条信息都是一块拼图,拼凑出对他人生活的绝对掌控。而想要获得这种权力快感,也变得像点外卖一样简单,开盒者用几十块钱就能买断他人的安全感——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暴力杠杆”,让普通人第一次尝到“上帝视角”的滋味。
更可怕的事实是,开盒群里发布的查询信息也指向了一些年龄更小的群体。除了出现2005年以后的身份证号码,还有查询结果显示为湖南某学院、成都某小学、上海某运动学校、唐山某高中的开盒信息。有群友调侃,“‘电报’上全是小学生、初中生”。
不过,“开盒”也有出错的时候。那张我买来不到一个月的新电话卡还是派上了用场。我把这个号码输入三个不同的开盒机器人,意外的是,跳出来的都不是我的名字,而是一个内蒙古老年女性的姓名。随之出现的还有她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甚至还跳出了密码,密码是一串由32位数字和小写字母构成的组合,虽然写着是“密码”,但不知道哪家银行卡的密码可以这么复杂。
而这位来自内蒙古的女士,至今都不会知道,自己注销掉的手机号,被远在800公里外的陌生人无意中“开盒”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