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30 | 来源: 能静居主人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一
康熙是奏折制度的“始作俑者”
康熙二十年前后,极少亲信官员开始按照康熙意图给其递交奏折,从此逐渐成了清代官方文书,虽然此后又多了几种形式,无外乎是明奏,或暗奏,或单衔奏事,或多人齐奏。这项君臣之间的交流,从此成了有清一代重要上下沟通的手段,但是这项工作看似应该是严肃的,里面最后却成了“大套路”的忽悠。由于清代官员操守、水平不一,奏折水平也都参差不齐,甚至充斥了大量的废话,让这些看奏折的皇帝们不胜其烦。然而清代较多重视祖宗家法的规矩,既然定下来,也没有办法,只能与臣下玩文字游戏,有时被烦的不行,甚至让皇帝们到了哭笑不得的地步。
康熙一朝总共才有一百三十七名官员获得写折子的权力,这在当时是一种极大的荣耀。康熙对于一些官员不能很好的分清奏折和问安者曾这样说:“请安折子不应与此事一处混写,甚属不敬。尔之识几个臭字,不知里去了?”有的臣下出于殷勤,反复给康熙递交奏折外又送各种地方吃食:“奴才于四月二十八日购到新鲜者,味甘微觉带酸,其蜜浸与盐浸者,俱不及本来滋味。切条晒干者,微存原味,奴才亲加检看,装贮小瓶,敬呈御览。”康熙尝后并不喜欢吃,于是批示给他说说:“乃无用之物,再不必进。”然而没过多久,东西又送过来了康熙为此反复在奏折中批示别送了,我不吃等等,虽然深知臣下出于孝敬之心,但是循环往复在处理政务之余,还要对此批示,破费心力,对于开创这项制度的康熙本人对此也无可奈何。
康熙朱批奏折
雍正登基后将此制度全面放开,有权可以直接给他递奏折的人多达一千人以上。这样算下来雍正几乎每天都要亲自审阅数万字的奏折,然后自己要进行大量回复,将意见落实下去。由于一心改革,其奏折内容更多,角度更广,加之性格率真,在批示中出现了大量有趣批语。他自己对此项工作总结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面对整天如雪片般的奏折时,雍正又不叫任何人染指帮助,其工作量是相当巨大的。
当时的奏折都是地方大员专门派家人或属员赴京,直接送到宫门,所以这项工作的成本抛费是巨大的。那么一个官员,一年究竟给皇帝奏报几次和适合?雍正曾经给宁夏官员的朱批给出了明确答案:“遇到应该承报的事情,就是一个月内上奏几次也是应该的;如果没有什么可奏报的,哪怕几年没有折子送来,朕也不会怪罪。”-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