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3-31 | News by: 在人间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以下是2025年3月中旬,凤凰网和江波的对话:
? 凤凰网:您是《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的执笔人,主编的一套系列读本也将于今年出版。指南和读本的编写背景是什么?
? 江波: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18年,美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指导工作组(AI4K12)也发布了适用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五大概念:感知、表示和推理、机器学习、人机交互、社会影响。
这背后是人才储备的需要。当时,生成式AI还没有成熟,美国在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判别式AI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储备可以追溯至编程教育。美国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就有编程课,打好了计算思维的底子,有了这个底子之后,他们再去学其他的信息技术都相对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觉得有必要在国内做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核心目标是提升全民的人工智能素养,那么最根本的就是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小学生是其中最难的。
我们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成立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课题组”,2022年春节后开始研讨指南,约十个月后完成。2023年中旬,我们和深圳市南山区的数十位老师一起着手开发一套系列读本,不久前刚交付出版社。读本共七本,覆盖小学3年级到6年级、初中1年级和2年级,以及高中1年级。严格来说这是一套课程资源体系,除了读本还包括教案、教学PPT、课程所需代码和学习任务单。
? 凤凰网:编写指南和读本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 江波:整套读本贯彻一个思想:把知识包在情境中。
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是先教后学。老师讲什么叫人工智能,什么叫神经网络。但我们想做的是先学后教——先让学生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到这个知识能解决某个问题,再给他们讲背后的知识点。比如我们讲“文生图”(注:一个标志性AI图像生成工具是2021年问世的Midjourney,风格多元,可以用文字指令实现照片级真实感的图像),在小学四年级时借助的是“神笔马良”的情境,让孩子们看图写话,给每个人十次机会,看谁画出的更贴近原图,最后告诉他们刚才做的事叫做“写Prompt”,这个过程叫“文生图”。
但这个方式的难点就在于我们必须为每节课、每个知识点找到一个好的情境。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找、去定这个东西,和许多一线的中小学老师反复讨论。
? 凤凰网:向小学生讲授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 江波:首先是情境的选择,要符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没有最准确的,只有更合适的。举例来说,六年级有一节课讲神经网络(注:“神经网络”是一种机器学习的程序或模型,以类似人脑的方式作出决策),我们本来设计了一个糖尿病的例子,通过一些指标识别糖尿病、判断糖尿病的类型。编这堂课的是一位在高校教人工智能的老师,觉得这个例子不错,还涵盖对糖尿病的科普。但一线老师看了之后说不行——六年级的孩子可能都没听过糖尿病这个词。后来我们把情境换成了水果分拣:苹果香蕉橘子混在一起,水果厂的老板根据颜色、形状、大小、重量把它们分开。这就在视觉上很直观,也贴近六年级孩子的日常生活,他们马上就理解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