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3-31 | News by: 在人间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另外,使用数字化教材对于学校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要有电脑、Pad,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不同学校的生均数字终端差异也比较大,更不用说其他省市。
种种原因之下,在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阶段,数字化教材只能作为一个辅助。
? 凤凰网:除了教材,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还需要哪些软硬件?
? 江波:最基本的要有一个人工智能学习平台。平台的搭建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国内目前主要是腾讯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做的两个平台,前者用得最多,收费也贵,后者是公益的,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已经停止更新,很可惜。还是要有官方的持续投入。最理想的是国家统一开发一个这样的平台,但很难,需要大量的算力,也可以由每个省市将专项资金注入进来。硬件上常规的机房电脑就可以,最好是做本地化部署,更稳定。
? 凤凰网:谈到面向小学生的人工智能课,一个根本的问题是,青少年从多大开始接触人工智能是比较合适的?
? 江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有的学校找我在一二年级开人工智能课程,我觉得过早了。人工智能是交叉学科,需要一些基本的数理基础,他们对数学还没有概念,甚至连对话的逻辑都没有形成,怎么学?想要启发思维可以尝试一些游戏活动,但系统性的学习我觉得没有必要。
? 凤凰网:家长对使用数字化教材的顾虑,同样也存在于青少年学习人工智能这个议题中,比如担心孩子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担心影响注意力。您怎么看?
? 江波:我不是研究(教育心理学)这个领域的,只能说一说我的观点。我们有这些担心,是不是因为我们还是停留在以前的思维,把这个对象当作外来的、非生活必需的,甚至是有害的。但如果以后这个东西变成了我们生活中天然的一部分,我们还会觉得这些是问题吗?我说不好未来人工智能是不是必需,至少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它。
当然,社会所有的转型中教育的转型往往是缓慢的、保守的,不光是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
? 凤凰网:AI大模型是否有必要专门开发一个青少年版本?
? 江波:可以开发一个适合义务教育阶段的版本,就像自行车有不同的尺寸,适配不同的身高,大模型也应该适配不同年龄段的心智。我认为有三个标准:
首先是无害。现有的大模型已经在价值观方面做了过滤,基本是安全的;第二是正确。现在大模型还不能完全做到。所以家长老师要告诉孩子,不要只看大模型的结果,要看它的思考过程;再者,有启发性。理想的模式是,孩子有疑问的时候,大模型不直接给答案,而是抛出一个个问题,引导和启发孩子。
? 凤凰网:201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也被称为“AI原住民”。您对他们的家长有哪些建议?-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