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04 | 来源: BBC 中文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一款车的生命周期缩水太多,比如极氪001现在一年开两次发布会,三代车同堂,(车型)生命周期这得压缩多少。”余先生这样说。
行业媒体“汽车之家”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3年,中国市场累积发布1028款全新车型,这个数字甚至不包含进口车。这样的迭代速度延续至今,即便如此,中国一些媒体在提到极氪001这样的迭代速度时依然调侃称“不够快”。
和推陈出新速度成对比的是新车的成交额。2016年发布的新车型中,单月最高销量超5000辆的车型能占到新发布车型总量的43%,2019年之后,只有21%左右的新车型最高月销量超过5000,仅11%左右的新车型最高月销量能破万。
在中国能维持长生命周期、高累计销量、至今仍保有高生命力的车型只有少数几款。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智能整车行业整体氛围压抑,多位汽车行业从业者向BBC表达了市场饱和带来的压力:市场早被特斯拉和比亚迪占领,余下的市场份额并不大,难逃价格战,也要求他们在更短的时间造出更新的款式才能抢夺市场。
“国内市场早就饱和,品牌瓜分完毕,出海几乎是一个被迫的选择,”李先生如此表示。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3年,中国共出口新能源汽车177.3万辆,增速达67.1%。2024年,中国出口同类汽车128.4万辆。东南亚、欧洲、拉美是中国车企的主要外部市场方向。
在内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中国车企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内卷式的激烈竞争导致产能过剩,中国车企将市场拓展目标瞄向海外。但高速迭代的节奏、出海适应市场的要求,进一步导致车企职员更严重的加班。
向来以迭代速度出名的理想公司在2022年6月发布L9,仅仅三个月后,L8发布,5个月后就发布了L7,一年两个月后发布L6。和这样的迭代速度配套的是高强度的工作时间,多位职员告诉BBC,在理想,早上9点必须打卡,晚上11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是常态。
“比亚迪2024年就开始卖2025年的款,”李先生这样告诉BBC,“你想想我们要怎么工作才好。”
此外,余先生还表示中国的智能驾驶公司雇员经常流动,导致“决策方向不一致而且慢,有些时候一些员工需要同时做好几个方案”。
谁能约束加班文化?
中国的劳动法规定,企业员工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平均工时不得超过44小时。近几年里,中国媒体大力批评“996”等工作模式如何不可持续,跟随最高法一起宣传“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落到实际操作中,中国劳动者很难通过仲裁等手段去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大疆、美的、车企......这些明面上标榜提倡“反内卷”的公司和行业一直瞄准海外市场,欧洲是重要的拓展区域。而欧盟在2024年6月通过《强迫劳动禁令》,禁止在欧盟境内销售使用有强迫劳动制造的产品,并给企业留下3年准备时间来调整适应新规。新规里,过度加班和拖欠工资一起被列为强迫劳动的指标,监察产品供应链任何阶段的供应商生产过程。
这种合规要求可能是企业被迫转型的幕后推手,但在一家审计公司工作的程鑫告诉BBC,企业要规避“加班”审查有很多手段。
“一般来说,只要我们审计员到公司的那天看不到过度加班的场景,这个企业就不算违规,”程鑫这样说,“此前欧洲也有相关要求,比如《企业永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就试图规范企业用工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这个规定实际上只要求企业做披露,不怎么管数字是怎么来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