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04 | 來源: 把科學帶回家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研究表明,鈾氧化物在可見光范圍內(400-700 納米)的吸收峰集中在藍色區域(400-500 納米),反射出紅橙光(600-700 納米),這壹特性源於其電子躍遷和配體-金屬電荷轉移效應。
這壹光譜特性解釋了為何鈾氧化物被廣泛用於生產鮮艷的黃色、橙色和紅色陶瓷。相比其他著色劑,鈾氧化物能提供更明亮、更飽和的暖色調。
工人在窯中運送瓷器 圖源:yesterdaysnews
另外,在陶瓷燒制過程中(通常在 800-1400°C),鈾氧化物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能夠融入釉料的玻璃基質中而不分解。它在高溫下形成均勻的分散狀態,使顏色分布壹致且持久。這種穩定性確保了釉料在冷卻後仍能保持明亮的視覺效果,而不像壹些有機染料或不穩定的金屬氧化物會因高溫退色。
根據過往研究,鈾氧化物在釉料中的濃度和燒制條件直接影響顏色強度,濃度越高,顏色越飽和。
這系列瓷器中其他顏色如象牙白也可能含有微量鈾,但紅色通常放射性最強。
1938 年彩色費斯塔陶瓷廣告 圖源:yesterdaysnews
1944年,第贰次世界大戰改變了費斯塔瓷盤的命運。由於鈾被美國政府征用用於曼哈頓計劃,紅色款式的生產被迫中止。雖然其他顏色繼續生產,但缺少標志性紅色的產品線明顯削弱了其市場吸引力。
1951 年推出的費斯塔新色系 圖源:yesterdaysnews
戰後,隨著鈾資源的可獲得性恢復,公司於1959年使用貧化鈾(放射性較低的鈾副產品)重新推出紅色費斯塔瓷盤。這壹舉措迎合了消費者的懷舊需求,同時保持了品牌的標志性特色。-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