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05 | 來源: 了望智庫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關稅 | 字體: 小 中 大
上述關稅政策將導致中國傳統的外貿行業,如電子產品、機械設備、服裝紡織品及家具等行業的成本優勢被明顯削弱,出口利潤也將受到嚴重擠壓。同時,由於此次新政策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中國出口企業的信心和訂單量可能短期內大幅下降,部分企業不得不重新評估對美出口的計劃,轉而嘗試開拓其他海外市場,或者轉向國內市場進行布局。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近年為規避中美貿易摩擦而積極推進的海外產能布局戰略,也在美國新關稅政策下面臨嚴峻考驗。過去幾年中,大量中國制造企業選擇越南、柬埔寨、墨西哥等國家作為生產基地,以避開美國針對中國的高額關稅。但特朗普政府針對越南、柬埔寨等地也征收了更高的“對等關稅”,如越南的關稅高達46%,柬埔寨為49%。過去企業選擇的這些“避風港”,如今已成了新的“風暴中心”。企業若繼續留在當地生產,仍需面對高額關稅,成本優勢迅速消失;而若將產能回遷國內,則要承擔34%的關稅成本,競爭優勢也並未得到顯著提升。此外,嘗試轉移至其他第叁國的選項也難以實施,因為其他國家同樣面臨著被美國納入高關稅國家名單的風險。因此,短期內,企業的全球布局戰略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生產與出口的風險不確定性顯著上升。
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關稅政策還取消了長期以來對800美元以下小額進口商品的免稅待遇。據估計,每年約有10億件來自中國的小額包裹會因此受到影響。這對近年來快速崛起的跨境電商行業帶來了明顯的負面影響。過去,Shein、Temu、速賣通(AliExpress)等平台受益於此項免稅政策,在美市場份額迅速擴大。如今,這些企業小額包裹的市場競爭力明顯下降。尤其是對於大量以直郵模式運營的中小賣家而言,成本壓力短期內將顯著增加,部分企業將不得不轉向更高成本的本土倉儲配送模式,或通過產品的升級換代來緩解關稅壓力。然而,這種商業模式的轉型不可避免地將需要壹段時間來實現。
面對美國如此強硬而激進的貿易政策,4月4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接連發布多項對美反制措施,包括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將16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將11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暫停6家美國企業產品輸華資質,對部分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等。
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單邊關稅措施,以平等、尊重、互惠的方式,通過磋商解決貿易分歧。
考慮到美國與中國制造脫鉤的意願不會在中短期消失,中國企業可通過積極深化與共建“壹帶壹路”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增加對歐盟、東盟、非洲及拉美等其他市場的投資力度,以逐步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布局,減少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此外,中國企業也需加快自身產業鏈的轉型升級,降低出口產品的價格敏感性,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與技術含量。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可通過積極主動的外交手段和貿易談判,緩解與美國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此外,中國也應積極與歐盟、日本、東盟等同樣受到美國關稅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在多邊貿易機制中展開聯合行動,倡導國際貿易規則,維護自身經濟利益。
另外,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內部也需加快調整轉型步伐。通過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如實施減稅政策、增加基礎設施投入等措施來拉動內需。同時,加速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提升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高端制造領域的全球競爭力,強化自身產業鏈安全,減少受制於人的情況發生。
從長期看,中國經濟更為重要的是回歸本土並優化國內營商環境,持續吸引高質量外資進入國內市場。雖然此次關稅政策可能導致部分出口導向型外資企業對中國投資更加謹慎,但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與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仍對以市場導向為主的外資企業具備較大吸引力。通過進壹步簡化外資審批手續、改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中國可持續提高自身市場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幫助其在中國構建以內需為導向的業務體系,分散出口風險。
3
美國國際形象掃地
特朗普政府所謂“對等關稅”政策迅速引發全球范圍內的強烈反彈,在貿易伙伴中引發批評:
其壹,歐洲國家反應激烈,壹致譴責但強調不願激化矛盾。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美國的新進口稅將引發全球范圍內的“可怕”後果,導致市場復雜性與混亂急劇增加。法國總統馬克龍緊急召集企業領袖,商討應對措施;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強調,將盡力避免發生全面貿易戰,呼吁與美國重新談判;英國政府人士稱關稅對產業,尤其汽車工業,“極具破壞性”。英方與美國談判仍在緊密進行,但總體情緒不樂觀。-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