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4-06 | News by: 中时新闻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关键是,在AI和短影音等的双重作用下,造成信息的无差别深入渗透,直接面向超11亿网民,尤其是带动无信息甄别能力的青少年和中老年等『AI小白』群体,在内容的驱动下造成『冲动消费』。”马少强调。
这种聚焦效益,在尚未得到有效的监管下,一旦发生规模问题效应,非常严重。 “尤其是利用AI导流,进行金融信贷和电信诈骗,后果就更不堪设想。”马少表示。
于此,深圳一位律师告诉“听筒Tech”,“如果是通过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去获客,本质上是一种欺诈行为,可以根据《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追究商家的民事责任。 但消费者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理性评估需求,优先选择公开资源入门。”
上述律师认为,消费者购买相关课程前,要覈实机构营业执照、师资背景等。 一旦碰到此种欺诈,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关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课程分类标准,要求审核并公示资质证明,推广公益性教育。
但是,该律师还表示,“虽然有相关法律规定可解决,但问题是维权成本高,大部分人还是选择默默忍了。”
很显然,破解AI市场的乱象,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比如,消费者端,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理性看待AI培训广告,不盲目跟风购买。 而培训机构,则应诚信经营,提升课程质量,切实履行承诺的服务内容。 社交平台方面,同样应该对相关内容进行严格把控。
“更为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应加大对AI市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责任和标准。”上述律师直言。
但马少依然遗憾,毕竟,更多情况下,最终还是消费者为AI这一轮新的市场教育“买了单”。-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