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06 | 来源: 每日人物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公园,除了散步之外的正经事
仅仅在玉渊潭待了一个下午,快离开时,我已经能和后来的游客有模有样地科普,这是什么鸟,它们在做什么。回家的路上,我开始不自觉地观察起身边的一切,尤其是鸟。
已经在北京生活了4年的我,之前似乎从未注意过身边有如此多的鸟类。当我坐在行驶中的地铁上时,它们可能正在我头顶层层的天花板之外飞翔;当我每天走进写字楼的大门时,它们或许也站在不远处的树枝上目送我。
我们共享同一座城市,我却到今天才认真对待这位“好邻居”。由于设备问题,当天我只能从别人的取景框里,看到那些鸟的细节。不太甘心的我,回家便开始琢磨,应该买一台什么样的小型望远镜。
为了了解更多的鸟类知识,我打开了纪录片《观鸟者:中央公园效应》,里面有一句话说:“观鸟能够带来的,是成年人很少能体验到的时刻,世界突然变得奇特,而非平庸。”
▲偶尔上岸调戏游客的灰鹅。图 /每日人物摄
点开互联网上的任意一个观鸟视频,奇特的世界里,鸟类们在翱翔,在进食,在交配,在排泄,每一个无意的动作,都能引来评论区的集体欢呼。想飞却怎么也飞不出工位的年轻人,在“鸟老师”身上,正在经历一场赛博时代的集体“精神出逃”。
观鸟和拍鸟,既是城市连接自然的桥梁,也是观鸟人真实精神状态的映射。
为什么是鸟?而不是其他动物?
85后徐可意,是一名资深的专业自然摄影师。从2018年开始,她给拍到过的鸟记录存档到文件夹,直到现在,她走遍了世界上每一个大洲和大洋,记录了千余种鸟类影像。
徐可意告诉我:“鸟几乎是唯一一种每个人都能在城市里看到的野生动物。”她拍过野生的雪豹,雪豹在红色名录中是濒危物种,要去拍摄必须去到青藏高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但每一个人出去看到的任何一只鸟,无论是城市里常见的喜鹊、麻雀,还是码头上的海鸥和盘旋在空中的猛禽,它们都是野生动物。”
人们对鸟类的追捧,很大程度上也和人的心理补偿需求有关。她认为现在很多人的工作压力太大,自由变得越来越难得。“我们向往鸟那种自由自在的状态,想着我要是有翅膀该多好。”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经过古生物学研究证实,鸟是恐龙的直系后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恐龙长出了羽毛,直到成为御风飞翔的翅膀”。在徐可意眼里,人们现在看到的任何一只鸟,无论体型多小,祖先都曾是统治过地球的生物,也是因此,“人天然地能够与鸟共情。”徐可意说。
长期观鸟拍鸟,了解鸟的习性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根据徐可意观察,拍鸟的最佳时机是在一天的晨昏,日出以前和即将日落的时候,但猛禽例外,因为体重较重,它们需要借助中午时上升的气流才能更省力,飞得更高。除此之外,鸟停在树上,如果突然拉了一泡屎,那么它很可能要飞了,拉屎是为了减重。有时一只鸟在同一个地方待了几分钟,屁股如果往下蹲,那也可能是准备起飞,如果要拍摄振翅瞬间,就得抓住机会。
已经拍了这么多年的鸟,徐可意依然不会放过日常中出现的每一次惊喜。“在北京大多城市公园里都能见到鸳鸯,鸳鸯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为它太普遍了,所以很多人可能就不想去拍它,但是我每次看到鸳鸯我还是想去记录它,多好看呀。”
在北京公园里的猫头鹰,她就拍过五种,从白天拍到晚上,从顺光拍到逆光,有打哈欠的、睡觉的,还有吐舌头的,看着猫头鹰的照片,徐可意还是会不自觉地笑出来。
北京公园的黄昏总在发生奇异的时空折叠。996打工人仰头追踪鸟的轨迹,退休大爷用长焦镜头丈量鸟的羽距。所谓正经事,不过是人类重新学习仰望天空时,那对被进化论没收的翅膀,在数码取景框里悄然重生。-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