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4-10 | News by: 盐财经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业内人士把这一波的“投资热”归为天时地利的结果。一是大模型让人们看到了AI驱动机器人的可能性。二是随着中国制造这些年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模组、骨骼以及外壳的硬件制造能力大有提升,越来越多零部件趋向于标品化。
为何市场如此火热?江苏机器人企业云幕智造的董事长贺亮,给盐财经补充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所有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来讲,今年是最为关键的一年,是车企、大厂等正式下场之前,(创业公司)最后风平浪静的一年。”
紧迫感随之而来,贺亮形容,进入2025年后,他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拨来访人员,“接待占满了(我)白天的日程”,里面包括意向客户、政府人员、企业以及来访游学团队。
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参观宇树科技
忙碌换来了公司迅猛的进展。今年,他的公司在苏州市太仓市的办公地,由原先的一栋楼扩张到了四栋楼,外加一个工厂,同时在武汉、无锡等地筹备设立分公司。与之匹配的是,公司员工从原先的30人增加到80人,随着新一轮融资落地,今年预计扩充至150人。
避不开的瓶颈
行业起飞固然让人感到兴奋。不过,第一批购入人形机器人的消费者,如张璐和王晨星,都承认“不如预期”。
张璐表示,目前的灵犀X1需要遥控器遥控,与所谓的智能还差得有点远;续航时间也短,充电一次,续航只有2小时。
王晨星也感到有些失望。他发现,机器人目前的性能仍不够稳定,可靠性较低。“稍微走走路,它就摔坏了。”机器人公司原本连售后服务都没有,但经过协商,对方答应帮他维修。“维修了,第二天又摔跤了。只要走路就容易摔,(它)还把塑料外壳都摔破了。”
业内人士都承认,虽然机器人行业迎来如沐春风的好时机,但许多技术瓶颈在现阶段无法得到解决。最核心的问题是机器人通用性,更专业的术语叫“泛化性”。简单来说,不是像机械臂仅完成固定的单一任务,机器人只有同时完成多项任务,才能代表其智能性的跨越。
近年来,随着AI大模型的爆火,机器人行业倾向于使用AI大模型驱动的方式,让机器人实现通用性。这便是具身智能概念的由来。
业内的一个典型标杆,是特斯拉造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马斯克们”相信,采用端到端的技术,通过给机器人喂大量的数据,结合其自研AI大模型,可训练出能完成多种任务的通用型机器人。
但无论在学术圈还是产业界,对AI驱动的方式能否给机器人带来通用性,仍无法给出100%的肯定答案。“我们目前是对这个方向有信仰,相信这么做(指AI驱动)能成。但最终能不能实现,目前还不好判断。”孔博说。
一个公认的难题是数据。
以DeepSeek、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是通过投喂大量公开论文以及互联网信息等数据,暴力美学般训练出有通用性的AI应用。但对于拥有实体的机器人而言,要把物理世界的状况都以数据方式投喂给它,难度很大,成本也十分高昂。
“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还没出现。”孔博告诉盐财经,“一旦涉及物理世界,因素就很多了,比如要考虑地球的重力、摩擦和阻力。”
对于人类而言,认识现实世界是从小通过各类感官习得,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对机器人来说,在现实世界需要量化和建构的因素太多了。孔博举例,如果让机器人洗碗,怎么让它知道洗洁精有没有冲干净?如果让机器人倒水,人类听声音、凭借经验就能知道水满了,但你要怎么告诉机器人水满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