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10 | 来源: 上观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必须明确,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编剧不是历史典籍和革命历史教科书的搬运工,我们是文艺创造者。我们创作的剧本中的历史,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经过一定艺术加工的“典型化”了的历史、故事化了的历史。任何题材的电视剧,就展现的方式而言,主要靠虚构,靠艺术加工。所以,你不能按历史书来要求它完全真实,不能把合理的虚构人物、情节和艺术加工说成是歪曲历史。这就好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三国志》是历史典籍,记录的是真实的历史;《三国演义》是艺术作品,是将历史真实和艺术加工完美结合的典范。如果《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样处处真实,那它就不可能成为一部青史永存的文学经典。
第二,“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精品的关键。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大事指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会议、人物、决策等。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都必须真实,有依据,而且不能是孤证。除了这些,都是“小事”,都可以虚构。由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本质是剧,而不是史,所以我们认为做好“小事不拘”是创作精品的关键。
历史题材名着《三国演义》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的一条主线,从黄巾起义、董卓乱政、中原逐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猇亭之战、诸葛亮南征北伐、三国归晋等,都是真实的历史,一点不虚。虚构的有像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吕布戏貂蝉、煮酒论英雄、千里走单骑、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义释曹操、诸葛亮的空城计等。正是这些虚构的故事使之成为千古绝唱,塑造了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就了一部文学经典。所以,我们认为,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精品,最难的在于做好“小事不拘”。
“大事不虚”,因为有史实根据,好办。关键在于要把它结构好、串联好。比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取材于1976年至1984年这8年,用一连串真实的大事件展现改革开放的兴起,揭示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个主题。尽管有一些人提出一些责问,但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的所有大事都是真实的,包括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全部都有史实支撑。《觉醒年代》同样如此,以1915年至1921年6年间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三件大事为主要叙事,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主线和结构都是真实的事情,都有史实支撑。这说明,你只要肯下功夫,能够占有充分的材料,“大事不虚”不难,难的是“小事不拘”。
就电视剧创作而言,大事小事都是事。是什么事?是故事。所以我们创作者的主要精力要放在编好故事上。所谓编故事,就是写戏,就得“戏说”。当然,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真实和艺术加工的空间分别有多大?编剧把史料编成故事有多大的自由度?度的把握是最难拿捏的。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必须以真实为基础,二是要合乎情理。
以《觉醒年代》中最为着名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为例。1920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在从北京到天津的途中,相约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开展建党工作。这件事没有文字记载,是一些参与建党的先驱后来口述回忆的。经过党史部门反复考证,确有其事,被正式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但是,中国共产党的这两位创始人是在什么环境下怎样相约建党的,对此并没有具体的史料支撑。电视剧怎样形象地反映这个建党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就需要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准确地、艺术地再现这一经典场景,我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发现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在通往北京的道路上,灾民遍野,饿殍千里。大量的灾民被拦截在天津的城乡接合部。腊月二十三,当陈独秀和李大钊看到成千上万灾民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场景时,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建立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油然而生。
这就是经过一定艺术加工的真实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觉醒年代》播出后,几乎所有观众为之潸然泪下,由衷感佩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类似这样的场景,《觉醒年代》还有不少,比如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联合辜鸿铭大战朱尔典等。-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