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10 | 来源: 上观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虚构人物是故事化、戏剧化的需要
第三,写好虚构人物,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精品创作的重要因素。
做好“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按照文艺创作规律合理地编织剧情,根据剧情合理地虚构人物。
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这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手段,写好虚构人物,是出精品的重要因素。《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觉醒年代》《西北岁月》在虚构人物创作方面都做了不少大胆的尝试。
虚构人物总的来讲是故事化、戏剧化的需要。虚构人物分两大类。第一类是有原型的,讲述历史不可或缺的人物,比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的田志远,《觉醒年代》中的郭心刚、张丰载,《西北岁月》中的秦木兰和徐列夫妇、顾林等。第二类是功能性的,为串联故事,烘托主要人物,如《觉醒年代》中的柳眉等。
《西北岁月》时间跨度25年,出场的真实历史人物313位。为了解决头绪多、节奏慢、人物不集中、故事不连贯等问题,我们本着“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虚构人物和虚构剧情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突破。剧中的陕西农民李老栓一家五口、刘巧翠和第五憨柱、一抹云、魏海等,虚构的人数之多,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所罕见。这些虚构的人物和剧情,不仅有效地发挥了贯通故事结构、链接历史人物、紧凑故事节奏、丰富故事内容的功能,还起到了进一步深化主题、启发观众深度思考和共情的作用。比如,李老栓一家五口都是虚构的,这家人没有原型,或者说他们的原型就是千千万万的西北人民。李老栓是地地道道的西北农民,平时种地产粮补给部队,战时帮着部队运输物资,无条件地支持为人民带来希望的中国共产党。在剧中,习仲勋亲切地称老人为“干大”。李老栓三个儿子大娃、二娃、三娃在不同阶段参加革命,都牺牲了。李三娃是个活泼可爱的青年,刚刚和刘巧翠谈了对象,是否让他牺牲,剧情为此反复过多次。最后这样的处理,还是遵循了艺术真实的规律。在那个残酷的革命岁月中,老区人家“八子参军”全部牺牲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那个年代,为了支持党的革命事业,人民毫无保留地付出。全剧结尾时,习仲勋和齐心来到李老栓家,为烈士李大娃三兄弟擦洗墓碑,含泪向他们倾诉的场面,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此时此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主题在无声中得到了升华。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应该说,真实与虚构,是包括微短剧在内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还处在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的阶段,我们还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与此同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要做到好看,一是编剧要深入研究历史,形成独到见解;二是编好故事,鲜活人物。把“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做到位了,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最高境界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中国共产党用一百多年的时间带领人民把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无数个奇迹,演绎了数不胜数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中国故事,这是我们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素材。我们相信,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无论短剧还是长剧,都将迎来更多的精品,续写中华文明的辉煌。
原标题:《微短剧这一题材作品奇缺,可以有所作为吗 l 龙平平》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夏斌 图片来源:官方剧照
来源:作者:龙平平-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