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11 | 來源: 南風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壹次對世界觀的巨大沖擊
關稅,究竟是談判工具,還是要執行到底的永久性政策?
被問及這壹問題時,特朗普回答得模棱兩可:“嗯,兩者都有可能,關稅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談判,因為除了關稅之外,我們還需要其他東西。”
在宣布對等關稅的白宮文件裡,特朗普這樣闡述自己的動機:“美國每年持續存在巨額商品貿易逆差,導致美國制造業基礎空心化,抑制了我們擴大先進國內制造業產能的能力,破壞了關鍵的供應鏈……美國制造業產能的下降以其他方式威脅著美國經濟,包括制造業崗位的流失。”
4月8日,特朗普稱,他曾告知台積電,如果不在美國建廠,就將面臨高達100%的關稅。
但在美國,也有分析指出,美國制造業有數拾萬個空缺職位,工廠已經在努力尋找工人,要想在美國本土生產iPhone和汽車的零部件,更多工人將從哪裡來是壹個謎。
有分析指出,美國制造業有數拾萬個空缺職位,工廠已經在努力尋找工人/圖源:視覺中國
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周方銀對鹽財經分析,美國過去鋼鐵汽車造船行業的萎縮,有很強的經濟理由,美國的工資水平太高,企業承受不起這樣的人力成本,勞動密集型的產品本來利潤就薄,在美國進行大規模生產沒有優勢,這才有了產業轉移。
然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產業轉移中的利益分配,也關聯著美國的財政赤字問題。美國政府2024財年預算赤字創200年歷史第叁高紀錄,僅次於新冠疫情期間。
有意思的壹幕是,在對等關稅出台之後的第壹時間,資產縮水最厲害的是硅谷巨頭,全球最富有的500人損失了5000多億美元,被稱為是突遭特朗普背刺。
而據公平稅收基金會的壹份報告,以蘋果、亞馬遜、谷歌、meta為代表的“硅谷六巨頭”,在2011年至2020年這拾年間逃避的全球稅收達960億美元。他們在低稅率或零稅率國家和地區開設分部、轉移利潤、少繳稅款,這些跨國企業的避稅手段讓巨頭實現了利益最大化,從而侵蝕了政府的稅收利益——這或許是特朗普連無人居住的島嶼也不放過加稅的壹種可能性。
財政赤字本該是美國人的內部問題,但特朗普以關稅威脅,正在向世界轉移風險,索要好處,沒人知道終點在哪裡。
“其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也只占我們的14.7%,對GDP增長的負面影響可能沒有那麼嚇人,但是它帶來的心理沖擊,對世界觀的沖擊,非常之大。全球范圍內,其他國家的經貿規模加起來遠遠超過美國,但特朗普能夠放大他的影響力,這是壹個危險的信號,他可以試探邊界,得隴望蜀。”周方銀認為,這種危險表現在:“即使有壹天特朗普把他的政策撤銷,世界也回不到以前了,因為人們的預期改變了,世界這麼多年運行的邏輯,包括國際貿易運行的壹個基本的邏輯被打破了。”
周方銀對鹽財經分析道,在此之前,美國是自由貿易的推手。從推動關貿總協定、推動多邊貿易談判開始,美國在全世界推動其他國家消除貿易壁壘,降低關稅,大家自願交易,沒人強迫,大家都能得到好處。
“現在變成壹種看誰有實力,貿易之上,權力施壓,強迫交易,改寫了經濟學教科書裡面強調的互利共贏。”周方銀說,“貿易建立在穩定的預期之上,特朗普壹下子帶來了巨大的不可預測性,如果沒有力量能夠約束住他,未來的世界會更加灰暗。”
4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關於中美經貿關系若幹問題的中方立場》白皮書中寫道:
“中美貨物貿易差額既是美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必然結果,也是由兩國比較優勢和國際分工格局決定的。中國並不刻意追求順差。客觀認識和評價中美雙邊貿易是否平衡,不能只看貨物貿易差額……綜合考慮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本國企業在對方國家分支機構的本地銷售額叁項因素,中美雙方經貿往來獲益大致平衡。
美國對貿易伙伴采取的關稅等經貿限制措施,使原有成熟的全球供應鏈產業鏈被人為切斷,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貿易規則被打破,各國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幹擾,傷害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人民福祉,傷害經濟全球化。中方始終認為,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張晨、茅鑫、文亮、英子、張晨為化名)-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