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15 | 來源: 棱鏡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關稅 | 字體: 小 中 大
據吉利汽車越南胡志明市4S店的越南經理介紹,2025年,吉利在越南4S店的總數,將從目前的22家增加到52家,目前在售車輛是馬來西亞生產的,未來越南工廠投入使用後,將實現本地化。
(越南胡志明市吉利汽車4S店 攝影:劉丁 2025年4月10日)
越南生意人,融入中國產業鏈
近年來,中越經貿合作穩定發展,自2004年起,中國是越南第壹大貿易伙伴,自2016年起,越南是中國在東盟的第壹大貿易伙伴。
商務部信息顯示,中越雙邊貿易額連續肆年突破2000億美元,2024年達到2606.5億美元,同比增長13.5%。越南是中國在海外重要的投資目的地,2024年中國企業對越南直接投資超過25億美元,保持較快增長。
梁靜婷(化名)在胡志明市教中文,每周上叁次課,每月收入折合人民幣1萬元。她的爺爺是廣東佛山人,1938年日軍進攻廣東,她爺爺從佛山乘船逃難,沒想到上錯船流落到越南,就此扎根在越南。
梁靜婷的工資是普通越南人的叁倍,因為中文在越南非常熱門,超過英語。大批中國工廠、中國公司、中國老板湧入越南,為越南創造了大量工作崗位。
實際上,不少越南生意人,也已經從歐美的產業分工,轉入到中國的生態鏈上。
在胡志明市市郊居民區的小巷子裡,Dieu Linh大姐站在她的雜貨鋪門口,指著貨架上的商品說:“以前越南人覺得中國貨質量差,喜歡日本貨,但現在覺得中國貨又耐用又實惠。”
她此前在附近的美國工廠裡打工,做了6年產線工人,又做了7年管理崗位,2020年的時候,工廠受疫情沖擊,工資下降,她利用業余時間賣雜貨,靠銷售壹款中國浙江產的掃把,獲得了小小的成功,有了信心,2022年幹脆辭職開啟了雜貨鋪,還在網上開設了賬號,做電商,目前已經擁有2萬多粉絲。
現在,Dieu Linh大姐雜貨鋪裡的商品85%是從中國采購,她在家旁邊租了兩個房子,用來囤貨、發快遞,總共雇傭了17個人。
她很慶幸自己的轉變,她之前打工的美資工廠,班組裡10個人,現在只剩下1個人,其他崗位全部被裁掉了。
她認為,關稅的變化,肯定會讓越南消費力減弱,她計劃減少線下投入,增加線上,打造自己的網站,擺脫對電商平台的依賴。
為了帶娃,Chi Van女士3年前辭去了在外資企業的會計工作,開始做電商。她在1688平台上尋找中國源頭工廠,采購假發,另壹邊在越南的社交媒體上開設賬號直播,自己出鏡佩戴假發,講解不同材質產品的特點,收獲了大量粉絲。
據她說,假發這類產品,只能從中國購買,越南此類生產商數量少、質量壹般,全球其他地方也沒有這種產業帶。所以,雖然她語言不通,但還是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從中國采購。
談起關稅和貿易戰,Chi Van女士說,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只有這樣才能擺脫關稅的影響。下壹步要自己設計產品,向中國的工廠下單。-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