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16 | 来源: BBC中文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至于要不要做欧洲市场,张女士还不好说,“但哪里赚钱做哪里好了吧”。
贸易战会带来意外惊喜吗?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成长经济的“三驾马车”。
中国今年首季GDP按年增加5.4%,但在关税阴霾下,多家大行下调今年中国GDP增长预测,瑞银由4%下调至3.4%,摩根士丹利由4.5%下调至4.2%。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分析指,这次关税战不是一次性打击,而是结构性改变,波及范围不仅限于外贸领域。
他对BBC中文说:“这不止中美关系的问题,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本质上是反全球化,而中国过去40年就是依靠全球化崛起。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中国GDP能维持在4%的增长水平,也难以避免通缩和失业率上升。”
杨宇霆进一步指出,房地产市场本来在今年有望比去年稍微好转,但现在结构性改变下“完全没有反弹的空间”。
香港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邓希炜教授对BBC中文说,不少中国企业尝试将部分出口产品转向国内市场,但由于产品不太符合国内需求,加上中国近期的消费降级,这一转型困难重重。
邓教授认为,在外部压力之下,中国出口占比的进一步下降,以及私人消费在GDP中比重的提升,正是中国政府一直期望实现、更平衡的经济模式。“可以说,这是当前贸易战中一个意外的好处。”
但杨宇霆表示,中国政府短期内刺激内需,预料都是低端消费,最多只能维持量,总体价格会下降,意味整体收入增长下降。“争相割价去增加竞争力,内卷更加严重。”
星展银行(香港)经济研究部高级经济学家谢家曦对BBC表示,中国出口约占GDP的20%,而对美国的出口仅占中国GDP约2%。 他说, 尽管关税造成压力,但实际影响可能不会过于严重。他补充指,去年中国对东盟(ASEAN)的出口显着增长,占其出口总额的16.4%,新兴市场或可缓冲对美贸易的损失。
外贸市场仍值得一搏吗?
阿里巴巴国际站是深圳外贸商的首选之一,该平台招商客户经理马泽华说,她的客户普遍认为,与其加入国内的“内卷市场”,不如在外贸市场上搏一搏,越来越多人在欧洲市场寻找机会。
马泽华的一个师兄做五金工具,做不进美国市场,目前做南美洲,南美洲的国家工业化水准太低,生产成本至少是中国的五倍以上,因此即使国外运费很贵,1公斤人民币60元(8.16美元),但还是从中国购买划算。
作为“中间人”的平台方,马泽华说她从去年底开始就非常忙碌——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目前来看已经开始的关税战,商谈行情变化。
但她和客户都认为加关税是短期行为,只是特朗普为了获得与其他国家谈判筹码及推动国内制造业回流的手段,美国本土制造的产品仍有大量零部件依赖进口,因此国内通货膨胀将难以避免。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目前整个工业的配套体系世界之最,短期内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可以取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中国仍然是国外客户采购产品的唯一管道。”
“但过往原本稳定的海外客户会因为成本问题重新找供应链,是市场洗牌和获取大客户的机会。”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阿里巴巴集团深圳总部-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