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16 | 来源: 虎嗅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不允许在L2级宣传中用“接管”进行功能的传播(强调L2不允许驾驶员脱离控制,L3才可以使用),也不允许使用“脱手”、“脱眼”的描述(“脱手”、“脱眼”违反交通法,只能用“驾驶员运动脱离”和“驾驶员视觉脱离”);
尽量用中文全称,即便使用英文,在第一次时也必须进行中文的全称说明(避免用英文名称夸大技术能力和规避责任)。
规范智驾能力的使用:
敦促厂商从技术层面禁止驾驶员脱离,使用驾驶辅助必须对人脸ID进行识别(所有用户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和告知才可以使用驾驶辅助);在驾驶辅助状态下,禁止座椅调节和平躺(针对各种脑残短视频);
厂商不可以用“驾驶员视觉脱离”抑制和关闭“驾驶员运动脱离”(用户即便看着前方,也需要保证手握方向盘),“运动脱离”60秒,需要用户给出合理性说明(例如是过度疲劳、玩手机等,并且相应给出警告和惩罚);
不再受理不能确保驾驶员完全不控制的功能,例如 “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
即便车辆的智驾能力在驾驶员无法响应的情况下实现了规避事故,仍需要对用户进行惩罚(对辅助驾驶能力使用进行限制);
LCC、NOA等L2级辅助驾驶能力需要有“避碰测试”,测试报告需要有全方位详细的信息(测试人员,时间,地点,测试步骤,测试项目,测试结果);
对于车企利用数字仿真对辅助驾驶的应用场景进行模拟,车企需要给出自己整套仿真系统的可行性评价(与真实世界相比,仿真得到的结果可靠程度有多高)。
严管智驾功能的部署和风险:
收紧企业OTA的审查,要求企业降低OTA的频次,单次OTA必须验证充分再上车。如果发生需要紧急OTA的情况,车企需要走召回和停产流程,新的OTA需求由市场监督总局审批通过后才可以部署(消除车企因为可以频繁OTA而部署不成熟版本的可能性);
不允许各种名义的“公测”,无论是多少用户参与(哪怕只有千人),也需要和完整版本一样公告流程。
虽然目前在公告中和曝光中,均没有提及新规的落地期限,但有汽车从业者向虎嗅汽车表示:没有期限,那就是现在马上实行。换言之,所有车企和智驾供应商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自身的业务和宣传。
从近期汽车行业的动作来看,绝大部分车企也没有预见到监管会在距离上海车展只剩下一周的“节骨眼”上发力。多家车企在最近几周的产品和战略发布会宣传中,仍频繁提及“自主”、“自动驾驶”、“智驾”、“高阶智驾”、“L3级智驾能力”等关键词。
让汽车安全回归“正轨”,迫在眉睫
在此前热点智驾事故的分析报道中,虎嗅汽车就曾特别明确了一个观点:任何智驾事故的责任分析都很难盖棺定论(因为证据往往无法100%还原现场,人与车的关系太过复杂),但无论事故中究竟驾驶员、车企、道路方谁的责任更大,一个隐形但责任更大的,其实是 “鼓吹智驾” 的大环境。
本次监管细则的公布,所针对的,实际上就是推动大环境走向“浮躁” 的主因——车企日益激烈的竞争。
各种智驾直播层出不穷,图自直播回放
众多在实际车型产品中拥有智驾能力的车企,在最近几年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如直播、小视频、自媒体测评等),不遗余力地塑造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认知。最典型的,就是各家车企CEO、创始人带头直播智驾,往往还是一边智驾一边接受采访,甚至还在镜头前赤裸裸地强调“脱手”的安全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