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16 | 来源: 虎嗅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图自:麦肯锡《2024年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
得益于多家车企的“集体教育”,中国消费者对于各类自动驾驶能力的兴趣快速提升。根据麦肯锡的《2024年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高达76%的用户认为“高速NOA”很必要,高达64%的用户认为“城市NOA”很必要,高达77%的用户认为“自动泊车”很必要。
教育用户所带来的兴趣提升,随即促使更多车企加入到“智驾普及”的行列中来;叠加大语言模型带来的纯视觉技术路线降本,最终引爆了2025年中国汽车的“智驾平权”浪潮。
在普及之余,为了凸显自己的技术领先性和产品力优势,车企们还会不断升级自身的智驾营销话术,从各种 “XX公里0接管”,到“L2.999999级智驾能力”,形成了车企除了负责,其他一切提前进入L3时代的现状。
上两周的新闻,一男子开着智驾在高速上超速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图自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这种“浮躁”大环境下,消费者与事故的最后“障碍”,就只剩下了自己的“大意”。但现实是,消费者最不缺乏的就是“大意”。隔三岔五,总有各种驾驶员在智驾过程中脱离管控的新闻。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现象名为“风险补偿行为(Risk Compensation)”。即人们感到自己处于更安全的环境中时,会倾向于采取更高风险的行为(可以理解为自己给自己加风险)。代入到智驾中,能力越是强大越是接近完美,消费者越是容易盲目信赖,越是容易早早放松自我,最终在真正危险到来的时候失去掌握。
站在个人视角看,这种“大意”顶多只是一个损失的责任归属问题。但站在2025年“智驾平权”浪潮之下,数百万辆新增智驾汽车的预期,正在将其叠加为一个难以控制的社会风险,后者大概率是本次监管突然“重拳出击”的真正原因。
终极目标:还是要发展智驾,但也要更可控
究竟后续监管还会如何进一步细化,目前尚不得而知(泄露的会议记录中提到了下周还会有智驾事故事件上报的相关会议)。
基于本次加强监管的底层逻辑猜想,最终的目标很可能是一个全新的智驾发展路线规划——将L3到来之前的“高风险发展阶段”和“责任模糊阶段”人为禁掉,进而从根本上确保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
除了跳过风险区,加强监管还能改变目前汽车行业发展速度远超监管和基建的现状,为后两者规范智驾、适配智驾创造可能性(例如道路上对于智驾能力进行区域和路段的限制,道路标志牌等针对智驾功能运行进行指引等等)。
当然本次细则的出台,必然会让2025年已经非常“混乱”的中国汽车行业,变得更加混乱。接下来如何宣传智驾,如何既符合监管又能让消费者体会自己的技术领先性,必然会变成一个很复杂的工作。-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