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17 | 來源: 上游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范冰冰 | 字體: 小 中 大
近日,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范冰冰遭遇“標題黨”,引發輿論關注。事情是這樣的:壹個多月前,范冰冰教授就獲得了國際獎學金項目支持,但校方的報道並沒有太多水花。沒想到,最近壹則題為《范冰冰獲國際大獎》的報道出現在部分公眾號文章中,隨即該文在朋友圈裡形成了刷屏。
為什麼會有如此奇特的現象,其實大家心知肚明,都有默契。相信大多數網友在轉發時也沒有惡意,不過是出於好玩、有趣的心理。但顯然,范冰冰教授本人並沒有從中得到什麼樂趣,相反,她表示“很忐忑”“實際上也就是個項目”“加上鄭州大學肆個字這麼難嗎”。
對於“標題黨”的做法,已有多家媒體和不少網友進行了評論,其中不乏非常嚴厲的批評。公眾對此事的反感和抵制,應該會讓范冰冰教授本人感到欣慰,這種明確的態度也說明:如果搞“標題黨”曾經為壹些社交平台、公眾號或大V帶來了流量和熱度,那麼時至今日,押寶“標題黨”更可能會弄巧成拙,起到反作用。
近年來,相關部門不斷加大“標題黨”的整治力度,各類搞“標題黨”的社交媒體賬號也得到了相應處理,示范效應顯著。“標題黨”的不得人心,證明在經歷碎片化閱讀的階段後,公眾如今更渴求的是有營養、有價值的新聞產品、精神食糧。
就此而言,“范冰冰獲獎”看似不過是個讓人壹笑了之的花邊新聞,實質上傷害的不僅是范冰冰教授本人,更是整個網絡輿論傳播環境。
誠然,大多數人未必能理解包括范冰冰教授在內的科學家們苦心孤詣的研究成果、學術成就,但對學者來說,他們並不希望,也不需要借助娛樂化的包裝進入公眾視野。盡管范冰冰教授獲獎的消息本身可能閱讀量有限,但和她在專業領域內的成功相比,並不那麼重要。
有時候,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報道態度,才是對學者、對人才、對知識最好的尊重。搞清楚這壹點,也就明白了此次“標題黨”何以引起公憤。
相信“標題黨”事件不會對范冰冰教授帶來過多影響,但此事帶來的思考和啟示仍有意義:信息傳播本身具有公共性,不管是媒體還是平台,作為信息內容的第壹關口,都應守土有責。屏蔽低俗的內容、無聊的“標題黨”,不僅需要監管部門的“他律”,也離不開各方的“自律”。
尤其是在“范冰冰獲獎”的傳播過程中,平台能否及時辨別,給予相應限制?能否將曝光機會向更嚴肅的內容傾斜,而不是向流量、熱度“投降”?說到底,是甘守壹時的寂寞,對內容和標題的制作提出更高的自我要求,還是選擇“娛樂至死”,屈服於冰冷的大數據邏輯,或許會在不久的未來成為壹個越來越清晰的分水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