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18 | 來源: 億邦動力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關稅 | 字體: 小 中 大
“多做多錯,不做不錯”?
“采購商更加謹慎了,我們也不得不采取更保守的運營策略。”Kylie,壹家電子秤制造商的市場部職員向億邦動力透露,往年3-4月是美國線下大客戶集中下單的旺季,但今年這些客戶卻集體爽約。更令人意外的是,4月9日後,某客戶甚至寧願損失已支付的25%定金,也以“關稅過高”為由取消了訂單。
“訂單的萎縮,讓我們不得不進入整體緊縮的經營狀態。”Kylie談到,叁月初的時候,老板還說要全月無休,結果關稅政策落地次日,工廠就罕見地提前收工了。“管理層已經放出風聲,如果過段時間還沒有改善的話,就要開始裁減臨時工,降低廠子的運維成本了。”她補充道。
“觀望等待”似乎已經成為近半個月以來跨境賽道的“關鍵詞”。不只是工廠型賣家,貿易型跨境賣家和物流服務商大多也釋放出了相似的訊號。
“我司之前就在美國的合作倉裡囤了足夠賣六個月的現貨,對沖掉了不少關稅壓力,現在整體是比較安全的。但得知川普把稅壹炮打到145%後,我們還是決定先暫停所有海外投放,同時也放緩壹些針對美區的新品研發節奏。”壹位品牌賣家表示,先靜觀其變,彈藥得省著打。
“我們也建議商家根據各自資金規模情況,考慮適當加價延緩銷售進度,也可以降低壹下銷售規模預期。關鍵在於守住美國本地庫存、穩住現金流。”壹位供應鏈專家分析稱。受關稅加征和“中國造船業海運費”的雙重影響,相關成本壓力預計將在開學季前後傳導至終端零售市場。屆時,美國倉庫裡的現貨將變得“非常有價值”。
他指出,大型賣家需考慮或被關稅壓縮的現金流,以及各類目受通脹影響程度,調整銷售預期,加快現金回籠;而小賣家則要根據各自情況考慮區域市場選擇和重點傾斜有競爭優勢的SKU。
不過,在普遍奉行觀望策略的跨境賽道,也不乏決定逆勢而行的“冒險者”。
“我覺得對品牌類商家來說,加稅未必不是壹件好事。”壹位大家居類目頭部大賣認為,長期以來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定價顯著低於其實際價值,當前的價格調整實則是價值回歸的過程。
“我們的產品體驗其實已經超越美國本土競品,即便定價進壹步抬升,也具備強勁的市場競爭力。”他強調。目前,中美品牌的主要差距僅在於歷史積澱形成的認知優勢,而關稅政策帶來的價格倒逼效應,反而將激發中國企業強化品牌建設的決心。
這種被動的轉型升級,或將幫助中國制造完成從“成本優勢”到“品牌溢價”的關鍵跨越,最終在高端市場形成競爭力。這壹過程雖然伴隨陣痛,但對中國品牌的長期發展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另壹位大賣家也向億邦動力表示,從去年開始,他們就決定聚焦2000美金以上的高價格段,並著手打造全新高端產品線。“我們研判,即便美國市場整體需求下行,但高端產品的需求卻有望保持長青,那些更具差異性特色、品牌溢價的產品將成為驅動我們業績增長的新引擎。”
"在商業實踐中,我們總結出壹個規律:服務低端客群既耗時又費力,而滿足高端客群的細分需求反而更具性價比。"他如是說。
此外,隨著線下連鎖商超經營壓力驟增,壹些新的機遇也悄然湧現:那些長期被傳統連鎖商超拒之門外的中國企業,或將迎來壹個打入本地核心渠道的窗口期。
早在特朗普第壹任期加稅後,類似的情況就曾出現過。在這種壓力下,線上商超渠道必將尋求成本更低的供應商,進行壹輪“供應鏈換血”;另壹方面,線下零售巨頭很可能會加速線上化轉型進程,提升Online Marketplace的戰略權重,同時擴大對中國供應鏈的招商規模。
面對這壹機會,壹些商家已經鉚足了勁。“作為強供應鏈玩家,我們最擅長的就是控制成本。”壹位個護品類賣家表示,“商超渠道門檻高、體系成熟,以往很難打入,但若能借這次市場變局打開突破口,我們完全有信心在高稅率環境下保持性價比優勢,更何況線下渠道動輒2-3倍的差價也的確誘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