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1 | 来源: 新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种在路边的构树。(图/图虫创意)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2024年秋季众人爬山时,难得在几株柿子树旁看到了几株金黄的野生菊花。细小的花瓣藏在已现颓败之色的鬼针草里,竟也出奇鲜艳。
将根部嫩芽细细采摘下来,装到口袋里,我几乎一路都在想该怎么吃这些难得的美味。但没想到一路仔细呵护的菊花苗奇苦无比、难以下咽,而这足以让在外漂泊的人心碎了。
这件恍惚想起来的小事,让我忆起了今年网上有关蒸野菜的一则新闻:一位外地游客在河南购买了一份蒸构树穗,食用后就因过敏被送医就诊,原定的行程也只能草草结束。
这两件事让人不由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神奇之处——野菜也有地域限制,有些能蒸的野菜,换个地方便只能换种吃法,或选择放弃食用了。
香椿也是河南人最爱吃的春季限定之一。(图/图虫创意)
我曾问过母亲:“为何每年都要蒸野菜?”母亲却同我讲起了她10岁左右发生的一件事。
那时候正值改革开放前期,不少家庭的生活水平都十分低下,甚至是食用油都成了难得之物,人们日常也多以水煮菜果腹。
在这种情况下,姥姥到地里采了许多苍耳子,并用之榨了一小壶油。母亲告诉我,榨出来的苍耳子油如香油一样醇香,却具有毒性,她和家人吃完不久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有的上吐下泻,有的已经昏迷不醒。
类似的场景,曾多次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出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大约是1942年前后,河南发生饥荒,人们被迫只能食用野菜、树皮果腹。由于油、盐短缺,炸或炒更是难以实现,蒸煮自然成了烹饪食物最易实现的方法。也正是一代又一代河南人通过不断试错,筛选出了那些口感好、可食用的“野草”。
蒸洋槐花。(图/视觉中国)
每年春季,河南的土地上长满了挖野菜的人,只不过如今人们不再是为果腹弯腰。蒸春菜既已形成饮食习惯,也是为了养生。
少油、少盐的烹饪方法和自然生长的野菜,正符合年轻人对于有机饮食的定义。况且在河南的野菜食谱中,有不少中药材的身影——茵陈、构树子、蒲公英、灰灰菜等田间地头常见的野菜——都被中医认为具有防治中暑、感冒,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能。-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