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2 | 來源: 鳳凰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他離世時,這句話成為壹種象征,壹種向世界發問的姿態,你們真的用自己的行為回應過貧困的呼喊嗎?如今,他的告別儀式與那兩句話緊密連接在壹起,共同發出壹個聲音,人類是否該重新審視“權力”與“公義”的關系?在方濟各辭世的旋渦中。
另壹個讓外界矚目卻被低調處理的消息是中國方面對教皇的稱呼發生了變化,根據最新的表述,中文語境裡,“羅馬天主教教宗”這壹稱呼悄然更新為“羅馬教皇”,有人認為,這釋放了壹個更加“非宗教化”的信號,中國壹直對宗教事務保持高度敏感,在去中心化治理大環境下。
這壹點頗有意味,如果過去教宗代表的是宗教頂峰權力的象征,稱呼的變化似乎帶了壹點“淡化宗教色彩”的態度,是對方濟各本人的尊重?還是更廣泛上下文中政治語言的優化?不得而知,但不可忽略的壹點是,方濟各的確是壹個相對“柔和”的教皇。
他任內對中國的態度壹度比教皇史上的其他人物更顯不少“妥協色彩”,比如,中梵協議雖爭議不斷,卻是這位教皇執政期間邁出的關鍵壹步,在他看來,東西方文化對話與融合或許比維護某種原教旨更為重要,對於中國來說,這壹稱呼的更改恐怕不僅僅是壹件簡單語言學上的事件。
而可能預示在未來,“宗教與國家關系”的議題將以更靈活的方式重新被審問然而,最讓外界熱議的,還屬方濟各“點名美國”的種種暗示,要知道,方濟各壹向在全球場景中有著鮮明態度,其中對氣候危機、資本主義泛濫的指責最為突出,而作為全球“超級大國”的美國。
自然難以擺脫這個教皇賦予的“道德壓力”,他曾多次強調美國模式下的不平等問題,並呼吁“社會財富應該重新定義分配邏輯”,這無疑讓不少歐美政客頗為不適,即使在臨終前,他也未舍棄對全球價值觀的省思,尤其是在後發地區遭遇殖民思維打壓、無法公平發展的背景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