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4 | 来源: 记忆弹窗 | 有8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留学生 | 字体: 小 中 大
品牌对个人领导者的高度依赖,带来的不仅是光环,更潜藏结构性风险。
董明珠在战略制定中拥有绝对主导权,进一步固化了“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格局。董事会缺乏有效制衡,一旦方向失误,纠偏空间极为有限,其带来的负面后果远甚于集体决策下的容错机制。
例如,格力的多元化战略屡次折戟:手机业务昙花一现,重金押注的银隆新能源至今营收占比不足2%,格力整体收入仍高度依赖空调主业,占比高达78%。
反观美的,早在十年前即启动事业部制改革,成功布局智能制造、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多元领域,营收结构显着优化,总营收突破4000亿元,达格力的2倍,抗风险能力远胜格力。前者的集权式路径与后者的制度型进化,构成鲜明对比。
“董明珠健康家”的命名虽在短期内带来流量红利,却削弱了“格力”这一国民品牌的长期认知锚定,尤其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其过于强烈的个人符号感难以建立持续共鸣。
近年来,格力高管频繁变动,核心高层出现离任潮,“接班人”王自如与孟羽童“夭折”,反映出企业在梯队建设与人才培养上的明显短板。
“董明珠卸任总裁,格力还姓董吗?”已成为市场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她公开表示“绝不用海归派,因为可能有间谍”的争议言论,也加剧了外界对格力企业文化包容性与治理透明度的质疑。
格力的挑战并不止于“换人”层面,真正的转型关键在于打破“董明珠依赖症”,建立起具备持续韧性与传承能力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