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4 | 来源: 雨丝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婚姻 | 字体: 小 中 大
1943年,石澜生下第一个儿子后,“当婴儿第一次向我发出天使般的微笑时,我是多么的陶醉啊!但就是在这时,上级却通知我,要我把婴儿送给别人,而且联系好了,送给王家坪附近的一户农民。
因为舒同要到前方去,我必须随他同行。这是大局,我别无选择。当我把自己的幼儿,从怀中用双手托起交给一个陌生农妇时,我的心都要碎了。”
当初奔赴延安的知识女青年们,都是怀抱着一腔抗日救亡、改造社会的崇高理想和革命热忱。不结婚是不可能的,她们会被当做制造谣言的对象;结婚后一旦怀孕生子,绝大多数只能自己抚养,由此被讥讽为“回到家庭的娜拉”,这意味着在革命序列中掉队,再度沦为落后分子。
1942年3月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曾克的《救救母亲》一文,直陈革命女青年为人之母后的种种矛盾困境:
“她们有了孩子,她们便被一根无形的绳索捆缚在一个狭小的笼子中了!她们迈不开脚步,向学习,向工作,去进取她们自己的希望。”
丁玲在《三八节有感》中,通过对不同社会层次妇女的观察,感受到这并非简单的肉体或精神疼痛,而是进退两难、动辄得咎的险恶生存环境。
然而,在紧随而来的整风抢救运动中,丁玲不得不公开表态,否认之前提出的问题,将自己的观点、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