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4-24 | News by: Letsight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北京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当时我们挑了一所美国评分满分的高中,我也做好了要陪读四年的准备。
最初的两个月,一切都还好。可慢慢地,我就发现自己根本扛不住。
每天早上六点多送孩子去学校,下午两点多就得出发去接,感觉每天都奔波。
而且女儿不太喜欢学校食堂,总想让我带饭。我做饭本来就不拿手,一开始三菜一汤,后来简化到“能吃就行”。一周不到,我就崩溃了。
那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
女儿也逐渐感受到挫败感,原本在国内拿奖无数,在美高却毫无优势。美国学校是走班制,没有归属感,朋友难交,压力巨大。
我们母女俩都陷入了情绪低谷,最后,我们决定回国。
不在藤校
也能开出花来
女儿申请美国本科时,我们也不是奔着藤校去的,只想找一个真正适合孩子的地方。
我们拿到了二十多个offer,最后只保留了四个,包括:纽约大学,北卡教堂山,还有另外两所。
最初我们更倾向东海岸某所公立常春藤,不仅因其性价比突出,更因孩子高中校长多次强调"这所学校的学术气质与她完美共振"。
作为家长,我始终坚守"决策权交还孩子"的原则,支持她独自完成访校探索。
在走访纽约大学时,她敏锐察觉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零散的校区分布、过度社交化的生活场景,都与她向往的学术共同体存在距离。
转折发生在探访某历史悠久的文理学院时:晨光中的哥特式图书馆前,抱着书本的学生们自发为迷路的访客画地图;食堂里听到哲学系学生边啃三明治边争论海德格尔,这种纯粹而温暖的学术生态瞬间俘获了她的心。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充满智慧。作为美国本科教育体系的标杆院校,该校保持着1:7的师生比,所有正教授必须承担基础课教学。
女儿本科修了数学和经济的双专业,大二那年就加入了一个教授带的研究组。她跟我说过,教授可以为了她一个人,站在白板前讲一整个下午。
更难得的是其弹性学制:提前修满学分不仅允许三年毕业,更能按比例减免学费——这与某些名校"提前毕业照收全额学费"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这份高效需要代价。为追赶进度,她曾在首尔某顶尖学府的暑期学期同时攻克三门高阶经济课程,每日在图书馆熬到凌晨成为常态。
但校方的人性化支持始终在线:学术顾问会主动调整选课方案,心理辅导团队定期跟踪高强度学习者的状态。
回顾这段旅程,最想分享给准留学生的是"渐进式适应"哲学。
很多家长问我,她大学是不是特别辛苦?毕竟修双专业,又能荣誉毕业。
其实她大一那年“玩”得挺疯的。
刚入学的时候,她疯狂社交、参加各种社团,还演了两部话剧。结果GPA一塌糊涂,还有一门成绩是B。
为了这个B,后来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把GPA救回来。
所以我特别想提醒那些刚进入大学的孩子,第一学期真的不要选太多课。四门课足够了,留一点空间适应语言、环境和生活节奏。
不要因为自己能力强就一下子挑战太多,结果把自己搞崩溃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