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4 | 來源: 歷史鑒賞者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首先,勃列日涅夫時代,壹切以石油為主,蘇聯的經濟實力,以及蘇聯居民的平均收入,總體翻了壹番這是沒什麼問題的。至少在經濟這塊短板上,蘇聯和美國縮小了差距。
其次,勃列日涅夫特別重視蘇聯的軍事發展,所以他將85%的工業投資,全都放在了重工業方面。這麼做的確可以提高蘇聯的軍事實力,但同時也導致蘇聯過於忽視更有利於民生的輕工業。
此外,勃列日涅夫提出了著名的“有限主權論”,簡單來說,就是本陣營算得上是壹個大家庭,因此大家庭內部的成員們的主權,都是有限的,大家庭的利益才是最高的主權。由此可見蘇聯在當時本陣營內部的權威性。
足所以說,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那是相當強悍的。哪怕是老美見了,也得繞道走。冷戰也由此提上了壹個新高度。比如說所謂的星球大戰計劃,就是這壹時期出現的。
不過從1979年蘇聯卷入阿富汗戰爭後,風華正茂的蘇聯,忽然之間就陷入乏力之中了。伴隨著戰爭難以在短時間內結束,蘇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要應對國際上的各種指責和制裁。最終,長達10年的戰爭結束時,蘇聯本身也已經步入了黃昏。
勃列日涅夫拍拍屁股走了,留給了蘇聯壹地雞毛
蘇聯解體是壹件拾分復雜的事情,不僅僅是阿富汗這10年戰爭所導致的。但這肯定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勃列日涅夫在1979年發動了這場戰爭,但他卻沒能看到戰爭結束。他本人在1982年就走人了,但這場難以收場的戰爭,卻持續到了1989年。
除了這件事,勃列日涅夫過於重視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導致蘇聯頭重腳輕。手裡的武器不斷更新換代,可治下的百姓,日子卻壹天不如壹天。尤其是所謂的星球大戰計劃,消耗了蘇聯大量的財富。
戰爭和別的事情不同,不可能因為發起者突然走了,就戛然而止。因為戰爭發展到後期,就不是某壹方可以單獨控制的了。因為任何壹方內部,都有主戰派,把這些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後,後果是難以估量的。所以說盡量不要發動戰爭,壹旦發動戰爭,就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