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4 | 來源: 鈦媒體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消費者需要警惕的是,車企正在構建“偽技術壁壘”。
某暢銷車型宣稱的“九重安全防護”,實為對低質電芯的補救措施:增加50%隔熱材料、配置雙倍冷卻液管路,這些本應用於極端場景的冗余設計,卻成為混裝電芯的“遮羞布”。
行業專家指出,這類車型的電池包成本中,安全補丁支出已占30%,而這些本可通過采用優質電芯避免。
從實驗室神話到道路現實:車企的“雙面游戲”
車企精心編排的“安全劇場”中,最震撼的莫過於穿刺實驗:鋼針穿透電池瞬間,監測儀器顯示溫度曲線平穩如常。
圖/電池穿刺實驗現場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但這可能是壹場精確控制的“魔術表演”——某第叁方機構拆解測試電池發現,其內部不僅采用寧德時代特供電芯,還植入價格昂貴的相變材料,這類材料的成本是量產方案的5倍。而
消費者拿到的“量產版”電池包,既無特種電芯,相變材料用量也縮減80%。
這種“特供策略”已形成完整產業鏈。有電池工程師透露,車企會定制“認證專用模組”:在寧德時代標准電芯基礎上,增加20%正極材料、采用金箔包裹極耳,使電芯成本提升40%,但這些優化絕不會出現在量產產品中。
混裝電芯帶來的不僅是安全隱患,更形成隱秘的性能剝削。
很多車主都有這樣的經驗,車輛標稱續航600公裡,冬季實際續航僅380公裡。拆解顯示其電池包內混裝叁種電芯:寧德時代NCM811電芯(能量密度280Wh/kg)、某贰線品牌電芯(250Wh/kg)及梯次利用電芯(180Wh/kg)。
圖/某車主分享車輛續航問題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種“雞尾酒式”配比導致BMS被迫以最低性能電芯為基准管理整個系統,造成高達35%的續航折損。
更嚴峻的是,混裝電芯加劇了電池老化差異
——某檢測機構發現,使用2年的混裝電池包中,30%電芯容量衰減至80%以下,而其余電芯仍保持90%健康度,這種不均衡將大幅提升熱失控概率。
破局之道:穿透車企話術,鎖定電芯“身份證”
安全焦慮始終高懸在消費者心頭,而車企鋪天蓋地的“電池安全”宣傳看似給出了解決方案,實則暗藏玄機。
當銷售顧問反復強調“自主研發電池包”“軍工級防護結構”時,大多數消費者不會意識到,這些精心設計的營銷話術正在轉移他們對核心安全要素的關注——電池包裡的電芯,才是真正決定安全性能的“心髒”。-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