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4 | 來源: 鈦媒體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圖/電芯結構圖--原理圖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某些車企將電池包的外殼防護、冷卻系統作為營銷重點,對電芯品牌卻諱莫如深。
更有甚者玩起“混裝”游戲,同壹車型的高配版用壹線品牌電芯,低配版則混用其他供應商產品,這種“抽盲盒”式供應體系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事實上,破局之道也簡單,就是購車時必須將“電芯身份證”作為核心條款:
要求銷售明確標注電芯生產企業全稱,精確到具體型號代碼,寫入購車合同的“主要零部件清單”。
交付驗車時,應比對電池包銘牌上的電芯生產代碼,可通過車企APP或致電官方客服驗證代碼真實性。
圖/電池包銘牌示例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種溯源機制不僅能避免文字游戲,更能倒逼車企建立透明供應鏈——畢竟當每個電芯都能追溯到具體生產線時,任何以次充好的行為都將無所遁形。
新能源汽車的安全革命不應是華麗的營銷表演,而應是每個電芯從生產源頭開始的質量長征。
當消費者學會用放大鏡審視電芯的“基因序列”,車企精心構築的話術圍城終將不攻自破。唯有讓動力電池回歸“芯本位”時代,才能真正築牢新能源出行的安全根基。
寫在最後
當某車企高管私下坦言“每輛車省2000元電芯成本,10萬輛就是2億利潤”時,揭露的不僅是商業邏輯的扭曲,更是對生命敬畏的缺失。
等到明年7月,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新國標GB38031-2025實施後,合規電池成本或上升15%-20%,但這是為生命支付的合理溢價。-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