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6 | 来源: 腾讯新闻一线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爱美客营收30.26亿元,净利润19.58亿元,同比增长5.45%与5.33%,增速创上市以来新低,2024年Q4营收、利润分别同比下滑7.14%、15.45%,首次出现单季“双降”。
昊海生科营收26.98亿元,同比增长1.64%;净利润4.2亿元,仅增长1.04%,与2023年两项增速分别为24.59%和130.58%相比,差异显着。
乱象往往伴随着利益而出现,嘉嘉透露,一些小作坊通过贴牌生产、低价促销等手段吸引顾客,甚至出现进价高于售价的“赔本赚吆喝”情况。还有些机构推出“900元12次水光年卡”超低价项目,采用“一瓶十人用”的方式压缩成本。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还透支了门店的生存空间。“刨除房租、人工和产品成本,门店真正能留下的利润可能不到10%。”
目前,医美行业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陷入了“内卷化生存”。线上流量成本飙升,线下低价竞争白热化,行业充斥着“只讲话术、不讲专业”的浮躁氛围。部分专业人才也受环境影响,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医美本应是为求美者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流量和噱头里兜售焦虑。”
嘉嘉最后强调,面对市面上良莠不齐的机构,女性消费者应把“医在前、美在后”牢记心中。“听专业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不要被价格和噱头带着走,也不要花未来的钱去买当下的安心。”
轻医美乱象频发,医美行业正在重构
如果说,行业从业者在利润与规范之间寻求平衡,那么现实中的案例与政策也在不断提醒:医美行业的边界意识与风险认知,亟需重申与加强。
热播剧《以美之名》将医美行业的争议与乱象搬上了荧幕,而现实中的风险也在持续上演。近期,多地频发肉毒素中毒事件,涉事场所多为生活美容馆、私人工作室等无正规医疗资质的机构。不少消费者在未核实药品真伪的情况下接受注射,最终导致面部僵硬、肌肉异常,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当前,以注射类、激光类、皮肤护理等非手术类“轻医美”项目,因操作简便、价格相对亲民、见效速度快,正成为医美消费的主流。但在热度攀升的背后,部分机构为追求利润,将水光针、激光祛斑等项目包装为“无创”“日常护理”,模糊其医疗本质,淡化潜在风险。部分消费者因此误以为只有
实际上,医美并非简单的消费行为,而是一个涉及监管、医疗、信任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医美行业作为美容化妆品产业的一部分,与传统化妆品有着本质区别,在医学美容、微整等领域有着严格的专业性要求。
化妆品行业经营管理专家白云虎指出,当下医美市场“鱼龙混杂”,黑机构泛滥、虚假宣传、产品合规性等问题突出。医美机构常用“低价引流→升单加价”、诱导贷款消费等套路,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阻碍医美合理需求的发展。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已出台,但由于违法成本低,违规事件仍屡见不鲜。白云虎强调,创建合法合规的商业竞争环境,对推动医美产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虚假宣传与非法行医是医美行业两大痼疾,既损害消费者权益,也制约行业健康发展。其根源在于医美机构对违法违规缺乏敬畏,且违法成本低、获利空间大。对此,需通过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罚款威慑力、完善法规、加强执法协作等举措,提升机构违法成本,以根治医美乱象。
随着行业扩张带来的隐忧不断显现,监管也在持续加码。2023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等十一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医疗美容服务纳入医疗行为范畴,强调合规经营、持证上岗。
在政策落地与消费者认知同步提升的背景下,医美行业正在逐步回归医疗本质。“安全合规”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词,消费者在选择机构和项目时,越来越注重医生资质、项目规范与效果持续性。
从监管视角到行业实践,一场关于医美“去娱乐化、回归医疗本质”的变革正在进行中。-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