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4-27 | News by: 科普中国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2023 年的一篇《科学》深度文章提到,如今的 FDA 会在药物的申请材料中,要求至少来自两种动物的毒理学数据,一种来自小鼠或是大鼠等啮齿类动物,另一种则需要来自犬类或是非人灵长类动物,通常是猴子。每年,全球大大小小的药企,都要用到几万只实验动物,来获得所需要的数据。
然而,产业逐渐认识到,我们的研发成功率正变得越来越低。那些经过动物实验的检验,成功进入人体试验的候选药物,只有不到十分之一能最终挺过 I-III 期临床试验,顺利获批。
美国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是全世界最大的生物技术贸易协会。2016 年,该组织出具报告,指出在 2006 到 2015 年这十年里,9000 多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中,最终的失败率高达 90.4%。2021 年,它进一步更新了 2011 到 2020 年的数据,失败率上升到了 92.1%。
而纵观失败率最高的两个临床试验阶段,恰好就是刚刚走出动物实验的两个阶段:2021 年的数据指出,旨在评估人体安全性的 I 期临床试验,成功率约为 50%。也就是说,即便经过了动物实验的检验,依旧有一半药物对人体不安全。而剩下一半药物,在评估有效性的 II 期临床试验中,超过七成以失败告终。折算下来,每 100 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分子,会有 85 个倒在这两个阶段。动物实验用于评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局限,由此可见一斑。
替代动物实验,早有布局
关于开发一款新药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业内普遍接受一条“双十定律”——十年时间,十亿美元。高昂成本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居高不下的临床失败率。因此,很早就有人提出,要开发新的工具,来替代动物实验。
“动物模型错的时候更多,对的时候更少。”哈佛大学下属 Wyss 研究所的所长唐纳德·英格伯(Don Ingber)教授曾这么评论。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叫做“器官芯片”的工具。这种工具利用工程学技术,在硅质的多聚物上刻出一道道浅浅的口子,培养来自人体的细胞。而周围流过的培养液则能模仿血液的流动。如果培养的是肝脏细胞,就可以用于分析药物分子的毒性——会破坏肝脏芯片的药物,肯定不能用。
英格伯教授在 2013 年成立了一家名为艾谬雷特(Emulate 意思是仿真)的公司。6 年后,该公司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肝脏芯片来理解药物如何导致肝脏的损伤。2022 年,一篇更新的论文发现,相较动物模型,肝脏芯片预测药物毒性的准确性要更高——研究人员们挑选了 15 种药物,它们先前都通过动物实验,进入到人体研究,但却因为药物的毒性,导致后续试验的失败。在这 15 种药物里,肝脏芯片成功发现了其中 12 款的毒性。也就是说,原本有 80%的药物可以提前终止开发,不必在下一个阶段浪费时间和金钱。
艾谬雷特公司透露,诸如罗氏、拜耳、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大型跨国药企,以及莫得纳(Moderna)这样的新锐公司,都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2024 年,这款肝脏芯片也被美国 FDA 纳入 ISTAND(新药开发创新科技方法)项目,评估其用于新药监管的可行性。
这只是 FDA 诸多改革尝试之一。十多年来,这家监管机构也在不断探索替代动物实验的方法。2022 年,国会批准了《FDA 现代化法案 2.0》,并由时任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生效。该法案明确指出,在某些生物制品(通常为抗体类药物)的临床试验申请中,并非一定要提供来自动物实验的数据。相反,FDA 也接受动物实验之外的一些替代方案。
如果了解前后的来龙去脉,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本次 FDA 对于动物实验的调整,并非是很多网友认为的特朗普(专题)政府突发反智操作,而是有着一脉相承的逻辑,是长期推动下的一个必然结果。但是,目前公布这个调整声明,意义有多大呢?
正确的方向,错误的时间?
在发布本次公告的同时,FDA 也附上了一份 11 页的路线图,对如何替代动物实验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在替代方法上,FDA 给出了许多选择,包括类器官(体外培养细胞,形成迷你器官)、器官芯片、计算机模型、人工智能工具、体外培养的人类组织,以及人类志愿者等。
从时间上看,它也没有要求一夜之间取消动物实验,而是计划在未来的三年里,一方面分析已有的数据,一方面鼓励新药开发人员使用这些新工具,并建立一个公开的数据库供全球查阅。FDA 自身也计划更新监管指南,加强训练,增加与相关利益攸关者的沟通,并评估真实世界的结果。如果一切顺利,这一要求也可能逐渐扩展到生物制品之外的药物领域,比如更为传统的小分子药物上。-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