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7 | 來源: 界面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姜文 | 字體: 小 中 大
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莊佳怡 記者 張友發
界面新聞編輯 | 張友發
距離上壹部姜文執導的電影《邪不壓正》上映已經過去了7年,《讓子彈飛》的上映時間也已經是15年前。但是,與姜文的電影相關的討論仍在進行中。
在B站,《讓子彈飛》的解析視頻播放量多超過百萬,相關鬼畜視頻播放量過億。電影表達的意義,其中的隱喻,人物行為背後的深意,以及最後火車上的背影究竟是誰,都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除了電影本身,大量網民結合歷史典故和日本核污水排放等時事對《讓子彈飛》進行了贰創,催生了“讓學”。資深的“讓學家”們認為,《讓子彈飛》擁有豐富的解讀空間。在無數的贰創、評論甚至網文中,當《讓子彈飛》的金句被恰到好處地引用時,隨之而來的彈幕和評論往往是:“讓子彈飛到底什麼時候申遺?”
姜文以及他的電影作品,顯然已經成為了新壹代網民解讀經典文本的重要對象。從《讓子彈飛》的“站著把錢掙了”開始,中國電影攜帶著關於歷史與現實的表達滾滾向前,也讓姜文電影成為了被反復訴說的“神話”。羅蘭·巴特曾提出“作者之死”的概念,稱“讀者的誕生應以作者之死為代價”。對於觀眾的熱情解讀與延伸,姜文也鮮少發表自己的看法。
據媒體此前的報道,姜文的新電影《英雄出少年》預計在今年上映,而在第拾伍屆北京電影節姜文大師班活動現場,姜文也久違地再度進行了公共場合的表達。作者“活”了過來,而觀眾會認可他對文本的解釋權嗎?
北影節姜文大師班現場 圖源:北影節 “我說的餃子就是餃子”
《讓子彈飛》中涵蓋了無數的細節,從若有所指的細節中,觀眾們仿佛看到了電影的全新面貌。被馬拉著跑的火車、主角張牧之提到的松坡將軍、他槍上的肆個數字、涼粉販子守義沒有完全嗑下的頭,觀眾們熱衷於從這些細節中尋找電影的深層含義。
但對於姜文來說,電影是創作者潛意識的表達,創作者不會在創作的時候還想著每個細節的意義。他曾為了壹部戲學彈琴但不識譜,因為“不相信貝多芬是依賴譜子的”。
在中戲學習表演的肆年間,為了表演壹個人物,他常常在上台前要搜集很多資料,會把壹切都變得非常復雜。但他會在排練的過程中不斷精確對人物的理解,在不斷的訓練中變得越來越熟練,壹切又變得簡單,“這也是從簡單到復雜,又從復雜回到簡單。”
在拍攝電影《邪不壓正》時,這個潛意識在姜文讀原著小說《俠隱》時就存在了。許多人曾評價姜文的電影與原著“八竿子打不著”,影評人周黎明也在活動現場提到姜文根本沒有必要支付原著小說的授權費。
“你是什麼人,你看出來的電影就是什麼樣的,”姜文認為自己在讀小說時,就從書裡看到了電影表現出來的模樣,“我就改得離小說比較遠了,其實我並沒有注意它有多遠。”比如原著《俠隱》之中有許多吃喝玩樂,但電影中卻沒有多少吃飯的場景,這是因為姜文對電影中的吃喝玩樂不感興趣。-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