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8 | 来源: 大河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让茉莉爸抑郁的,还有“我被浪费了”的落差
在一篇茉莉爸的自述中他提到,“带娃单从体力上来说觉得还好,但生活状态和从前的落差让我有一种失衡感。”
自述中,茉莉爸提到,他是硕士出身,是某宠物食品品牌西南区的代理商,平均月入2万元。但全职带娃后,现在基本上就千把块,还不是每个月都有。
从前走南闯北,收入可观,现在只能吃老本,也没有任何社交,带娃越久,茉莉爸心里越不舒服,觉得“被浪费了”。
“他之所以会有这种心理,还是受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他认为自己应该在社会上打拼,而不是在家带孩子。”秦冰指出,类似困境在全职妈妈群体中更为普遍,但男性身份的“特殊性”让问题更具冲击性,这恰恰暴露了社会对育儿者价值的系统性忽视。
“我过得不好也不想让她过得好”,属于心理失衡
在茉莉爸的自述中,他提到,由于妻子长久看不到他的付出,以及没有话语上的体贴,让他逐渐产生畸形心理——我过得不好,也不想让她过得好。
秦冰表示,出现这种想法,代表茉莉爸已经出现心理失衡。而造成这种心理失衡除了带娃造成的身体疲惫外,更重要的是在和伴侣沟通和相处的过程中,茉莉爸没有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秦冰指出,在育儿过程中,伴侣的支持和帮助尤其重要。
当在育儿中感受到不舒服、不愉快时,不要觉得是“矫情”,或者因“说出口会不会显得我很脆弱”等想法而选择忽视,要勇于向伴侣、家人以及朋友去表达需求。
作为伴侣,要去给足带娃一方情感上的支持,减少对方在育儿中的孤独感。
“从某种层面来说,我真的觉得茉莉爸的发声是一件好事。”秦冰说,茉莉爸的分享在社会掀起了关注产后抑郁的一个热潮,也会让更多人看到,女性在育儿这条路上的痛苦和不易。
而当社会打破“母亲必须完美”“父亲只需赚钱”的刻板印象,让育儿回归“两个人的战役”时,才能真正化解这场隐秘的“抑郁危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