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8 | 来源: BBC中文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024年中,“仅退款”相关案例多次登顶微博热搜,引起中国电商商家共鸣,大倒苦水。
根据中国媒体报导,有消费者网购1400元空调、因为不会安装于是发起仅退款且成功。还有消费者花费11元购买衣服,选择仅退款后获赔800元。
在2023年,“拼多多”在内部系统上发布公告称平台一直在调适“仅退款”的审核模型,表示平台方会根据商家信用等多维度衡量“仅退款”。2024年中,“拼多多”调整了“仅退款”的流程,允许商家对“仅退款”订单发起申诉驳回,但收效甚微。
2024年末,“快手”电商平台再针对恶意“仅退款”问题进行功能调适,即仅允许特定种类商品“仅退款”。
中国各地法院也出台典型案例,告诫民众恶意“仅退款”或构成犯法,收效依然寥寥。
紧张的商家-消费者关系
在过去几年里,不断有中国消费者反馈,他们在售后交流过程中,平台检测到对话内含消费争执,于是直接将钱款退还给消费者,这虽然极大增加了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使用信心,但也不断冲刷商户的耐心。
这在不断扩张市场版图的“拼多多”平台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即是因为其用户、商户注册数量在中国登顶,亦是因为在以农产品为主打的情况下,容易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的变数更多。
2023年春起,进驻“拼多多”平台的商户逐渐联合起来,对“拼多多”进行“报复”,并引起多家中国媒体报导。“报复”是指多位“拼多多”店家开始精确攻击“拼多多”自营店,在官方店舖内下单,然后在店家发货后选择“仅退款”,试图白拿这件商品。商家们把这个行为称为“用魔法打败魔法”。
因为除了这样的恶意报复行为之外,大量商户在多个社交媒体上表示他们没有别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吸引更多客户,平台常在审核用户的“仅退款”诉求时被指过多偏袒,哪怕证据不全也常批核申请,造成商家损失。
中国新闻周刊报导称,有农户在电商平台售卖芦笋,每个月就要吃200多张“仅退款”订单,损失占比他总收入的10%。还有商家在3年内被“仅退款”损失20余万元人民币。
中国媒体在2023年曾有报导一位针对“拼多多”官方店铺发起打击的经营户,早在当年,他在抖音和微信上已有40多个相关群聊群,共计两万名忠实粉丝。这些粉丝大多是为一昧偏袒客户“无条件”、“仅退款”搞得焦头烂额的平台经营户。他们组成的数十个群聊里充满了商家们自己被“仅退款”的截图,配文“上诉被驳回,怎么办?”。
经营户们多次买光“拼多多”直营店的产品,让正常消费者无货可买,然后申请“仅退款”,又或者把地址填到新疆、内蒙古等地,图让“拼多多”官方店亏损运费——这些都是他们在日常正常经营活动中遇到且系统性无解的招式。
这样的报复行为,在商家看来叫做“起义军”。这样的行为在商家之间广受好评,大家甚至群起效仿,他们甚至开始屏蔽“仅退款”率较高的城市、甚至精确到小区的用户。
对于这样的“报复”行为,电商平台也只能选择警告。
但商家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仅退款”导致的紧张消费者-商家关系下,电商平台隐身了,消费者正常的维护自身权益行为也被商家曲解。
李女士曾为自己的宠物狗网购衣服一套,收到货后发现衣服质量不如预期,于是选择退货,但被商家误认为“羊毛党”,在售后过程中起了争执,对方不断谩骂李女士。
这件事让李女士非常困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再网购任何产品。
“仅退款”取消后,李女士告诉BBC中文:“我觉得如果退货这么麻烦,又要拍照又要写东西证明的话,不如去线下店铺买好了,人对人的,大家要脸一点,不会那么难看,要售后也方便。”
专家:取消“仅退款”是必要一步
中国当局对于取消“仅退款”早有吹风,“两会”期间已经强调“保障商户正当权益”,以图维护小微企业、民营经济活力。
取消“仅退款”消息发布后,中国互联网上叫好声众多,少有反对,关于如何在商家权益和消费者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的讨论也并不多。
网经社电子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电商平台“宠买欺卖”现象多发,“仅退款”只是其中一项规定,配合“先用后付”、“7天无理由退货”等机制,最终形成了电商平台的恶性竞争模式,“导致商家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商家因高比例退款陷入亏损”。-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