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8 | 来源: 中时新闻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据《南风窗》杂志报道,“先换工作还是先领证?”“结婚了但是没有领证,找工作可以说自己未婚吗?”“失业了我还要领结婚证吗?”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帖子发起看来有些隐私又“怪异”的提问。我们找到了这些发帖者,发现她们绝大多数是处于25-32岁的年轻人,女性。在大学毕业仅几年后,她们逐渐面临社会时钟压力,急切地想在工作与婚育问题中寻找平衡的支点。
但她们中的很多人发现,所谓的平衡并不存在。于是,在工作、结婚等人生大事交织的阶段,她们的精力却花在了适应职场对“已婚未育”群体的隐秘歧视上。
为了得到一份工作,想结婚的她们有的在求职中撒谎,有的选择只办婚礼不领证——“已婚”仿佛是一个污点,唯恐为外人所知。
更多的人还在迷茫。
无一例外,她们都在为一个理应有肯定答案的问题而焦虑:如果一位女性选择了结婚,未来不排除要生育,她能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吗?
一、已婚焦虑
2024年初,28岁的迪迪梦想的婚礼,在一个普通的周末举办。
婚礼结束后,她第二天照常上班,唯一发的那条庆祝朋友圈,她细心地屏蔽了所有同事。
这就是她定义的结婚,与对象不领结婚证,但是在双方父母、好友的见证下,两人在婚宴中许下誓言。
唯一特殊的地方在于,相比于丈夫,她只邀请了少数朋友,更不敢告知同事。但男方这边,项目组所有同事几乎都受邀出席。
对结婚,她更希望是一件低调的事。她用逻辑说服了丈夫——自己才刚跳槽进安徽合肥的新公司半年,不想让领导同事们对她留下“已婚”的印象。
更深入一点说,“已婚”身份的暴露多少让她感到“不放心”。“不想给他们留下我入职没多久就来结婚、蹭婚假的印象。”迪迪说。
身为财务——文职岗的一种,她担心自己因为已婚被列入被裁的人选。再加上她在半年前从原先的国企来到现在的私企,按照她了解的职场“潜规则”,私企对女性的婚育状况可能更在意。
从某种程度而言,她也可以理解企业的逻辑。“如果你是一位小老板,你愿意招年轻有活力工资低的大学生,还是招已婚未育或者适龄未婚未育的女性呢?”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迪迪表示,雇佣一位面临生育的女性,意味著企业要支付更高的用人成本,还要在她休产假期间找到替代人手。
但明明一切什么都还没发生——新公司还没有裁员打算,公司的领导和同事看上去也面目和善。迪迪还是担心,迟迟不敢与丈夫领证。
26岁的卢阳也在2024年末,选择与对象结婚办酒席,但不领结婚证。婚礼是由双方父母推动操办的,五金、彩礼等全套流程也准备齐全。长辈的意思是,两人恋爱了两年,“办婚宴就是一种正式的(仪式),不是不明不白地两个人混在一起”。
但卢阳也在对工作的焦虑下,选择了不领结婚证。她所在的药企,近年来随著行业越加“内卷”,业绩下滑,员工从70多人缩减至50馀人,工作量把卢阳等留下的实验员压得喘不过气。
“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遇到工作量最大的周期,她在双休时的周日下午就开始焦虑。晚上入睡后,她会不间断地醒很多遍。惊醒后,她不停地看闹钟,就怕周一上班时间即将来临。
过载的工作让卢阳总想跳槽,这样的状态加剧了她对“已婚”的担忧。“很多企业很害怕适龄已婚未育的。”她与迪迪给出了相同的结论。她担心自己已婚状态,影响她换工作。
在她过去半年多海投、找工作的过程中,她只获得了两三次招聘方的“橄榄枝”。为数不多的几次互动里,无一例外,招聘公司的人力资源(HR)都向她问起了婚育状况。
“我说我未婚未育,近几年没有生小孩计划。”卢阳说——从法律角度而言,她的确是未婚状态。
但HR的这道必问题,也让她更不敢领证了。
“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备孕要孩子呢?”她没有答案。一切还是得取决于她的工作。如果成功跳槽了,“那我生孩子可能在两三年后”。她与迪迪一样,认为企业不喜欢新入职的职工很快怀孕。“但是如果我今年仍然没有换到心仪的工作,那大概率我明年会考虑在这家公司备孕。”-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