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30 | 来源: 燃烧的岛群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公元8世纪后期,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已是岌岌可危。除安史之乱引发的内部藩镇化,外部亦有阿拉伯、突厥和回鹘等强邻虎视眈眈。但最为可怕的劲敌,还要属来自青藏高原的吐蕃人。他们稳步推进,几乎占据河西与整个塔里木盆地。
在大厦将倾之际,末代安西都护郭昕坚守龟兹,尽最大可能延缓着吐蕃扩张。尽管结局早已注定,却不妨碍他们的努力被历史所铭记。
孤岛效应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一改过往的防务习惯,将精锐边军悉数内调。由此造成河西、陇右的巨大漏洞,让已经崛起的吐蕃觅得良机。他们接连攻陷多个边地城镇,截断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捷径。虽不至于完全失去联系,但彼此通气的成本大为攀升,更无可能顺畅输送物资或大批有生力量。
在此背景下,郭昕于公元765年踏上西域之旅。根据稍早的《谕安西-北庭诸将制》透露,吐蕃人暂时采用威胁而非直接攻击策略。因此,小股人员流动仍旧可行。一些使节还另辟蹊径,绕道蒙古草原避开敌方封锁,从尚有盟约的回鹘控制区抵达北庭和安西。但终究如汤里撒盐般效果有限,不可能从根本上遏止防御体系的彻底瓦解。
吐蕃帝国的北扩 严重威胁到西域地区
另一方面,西域唐军困守几个绿洲城市,宛如深陷沙海的绝望孤岛。他们最大的依靠牟羽可汗,经常派回鹘骑兵协助作战,却不愿向普通人开放东归路线。所以,抵达安西都护府的将官基本上有去无回。郭昕就永远被滞留当地,并在前任都护死后接任职位,撑起即将倾覆的一叶孤舟。
安史之乱后 唐朝的战略重心由外转向内部
此时,唐朝中前期建立的羁縻体系依旧运作有序。除都护府所在的龟兹外,西面的疏勒和南侧的于阗依旧尊奉长安为正朔。当地王族不希望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被吐蕃侵占,身边又有汉人驻军监督,几乎没可能同来自高原的说客讲和。由于得不到中原增兵,许多本地居民纷纷入伍,或是招揽突厥移民来定居服役。那些先前滞留的汉人士兵,也会将军职传给自己的混血后代,共同撑起西域唐区的军事力量。-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