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30 | 来源: PConline太平洋科技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研发投入不足。2016-2018年,众泰研发费用占比不足1%,远低于行业平均的3%-5%。其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外购,发动机来自沈阳航天、三菱,变速箱采购自上汽集团,缺乏自主技术积累。
2010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开始实施,大批车企纷纷进入这一市场,众泰随之也将目光转向新能源领域。2015年,众泰先后推出云100、E200等纯电车型,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约10%。但这种繁荣严重依赖政策补贴,例如,云100售价5万元,其中3.5万元来自补贴,实际成本远超售价。
2019年新能源补贴退坡后,众泰新能源车型无论是产品力还是价格,都被同行快速甩开,销量出现断崖式下跌。例如,2018年上市的众泰T300EV续航冬季缩水至80公里,电池3年衰减30%,最终被市场淘汰。从2018年10月开始,众泰汽车便停产一年多。更致命的是,众泰拖欠数十家供应商款项,例如拖欠电池供应商比克电池6000万元,最终导致供应链断裂。
几番转型,无济于事
2022年10月,众泰宣布复产T300车型,计划年销1万辆。但实际进展惨淡,2023年销量111辆,2024年进一步降至14辆。
原因也不难理解,2022年时,国产新能源汽车已经全面崛起,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展现出很强的竞争力,而众泰T300复产车型却沿用几年前的老款设计,无论是产品还是价格都缺乏市场竞争力。
更令人费解的是,众泰将T300出口至中东市场,单价仅6.92万元,远低于国内成本。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策略,暴露出众泰对海外市场的误判。
2023年,众泰推出江南U2,定位小型纯电动车,售价3.99万元起,试图复制五菱宏光MINIEV的成功。但这款车被质疑抄袭本田e:NS1,且续航仅200公里,上市后月销量仍不足百辆。
研发投入的匮乏更加剧了众泰的转型困境。2024年,众泰研发费用仅570万元,较2023年下降86.97%,研发人员从161人锐减至81人。曾经被外界调侃的“皮尺部”,如今连模仿的能力都已丧失。
除了产品转型,众泰高管层也在调整。2023年6月,众泰董事长黄继宏辞职,江苏深商系高管樊成伟接任。但新管理层未能扭转颓势,2024年,副总裁王磊、财务总监喻黎黎等6名高管相继离职。
众泰“启示录”
在销量下滑的这几年,虽然众泰推出的新车型都一言难尽,但资本运作却从未停止。
2017年,众泰控股股东铁牛集团以1.1亿元拍得工业用地,5个月后以2.68亿元转卖给上市公司,增值率达136.79%。2018年,公司合并商誉高达65.51亿元,占收购价的56.5%,埋下减值隐患。
2020年,众泰因资不抵债进入破产重整,负债超200亿元,银行账户余额不足500万元。2021年,江苏深商以20亿元接盘,成为重整投资人,但承诺的60亿元定增计划最终流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