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02 | 来源: BBC中文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关税 | 字体: 小 中 大
上述出口商李先生补充了一个细节:在国内,快递价格很稳定,但海运价格变化频繁,尤其是第一波关税冲击,每天都在变,比如一个小包裹,物流价格单件就会上浮2-3美金,对于小额商品而言,这个变动足以冲击其价格体系,那么未来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建立一个海外仓,然后一次性大批量地出口过去,再在当地分发,但是这个投资要不要做,“谁也拿不准,万一投了钱,关税又取消了呢”。
李昀表示,对于中国出口商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在国内等着卖货,而快速开啓了出海计划,但是把国内的打法仓促复制到国外,往往会吃亏,然后再痛定思痛;以前已经出海的企业,挖得更深,原本不考虑的南美和非洲市场,也成了热点。
“但是其他国家也不傻,比如马来西亚和印尼,他们希望你带着产业链、带着技术来,而不是做中美之间的转口地,马来甚至下令严查这种贴牌转口的行为,而印尼以前是卖镍矿给中国,现在希望中国企业去建电池厂,就地加工成电池再卖。沙特也是,如果就地建厂,一切皆可谈,否则门槛极高。”
李昀估计,未来中国会走当年日本、德国的模式,高端制造业保留在国内,中低端不断向低成本、多人口的国家转移,而特朗普的关税战,加速了这个过程。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吴靖此前就向BBC中文表达过类似观点,他认为,接下来产业链可能会有本地化趋势,但是资本会开始扮演更强的角色。举例而言,商品可能是越南生产的,但是工厂出资方可能来自香港或者中国内地。再比如,未来中美贸易战继续打,中国的产能是否可以转移到马来西亚,但是中国通过资本联结这些产能。
“总而言之,未来产业链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本地化、区域化,但是背后通过资本和技术进行全球化、网络化的联结。”-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