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04 | 来源: 德国之声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越南 | 字体: 小 中 大
这场持续了二十年战争已过去50年,但仍在退伍士兵的创伤、历史的叙述、墓地的荒芜和国家记忆的缝隙里延续。这场战争改变了人们对战争的看法,尤其是对战争长期后果的认知。
越南战争是20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军事冲突之一。它紧接着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战争而起,持续时间从1955年到1975年。战争导致约380万人丧生。最终,越南南方由美国支持的政权战败,北越与南越的共产主义力量取得胜利。
关于越南战争及其后果,已有成千上万本书籍和研究面世。但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退休教授、科学史学者何塞·布伦纳(José Brunner)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指出,有一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对战争在心理和社会层面长期后果的理解与承认。
1968年2月21日,一名肩扛步枪和吉他的美国士兵在溪山附近的一个位置等待撤离图像来源: Dana Stone/dpa/picture alliance
越战后综合症(Post-Vietnam-Syndrom)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人们就已注意到即使战争结束后,士兵仍长期受到暴力经历的困扰。在德国,被称为“战争战栗者”会出现类似寒战或惊恐发作,有的甚至拒绝进食。医学界对此束手无策,按照当时的观念,这些人要么被视为是在装病,要么被丢给“心灵的自我疗愈”来解决。
越南战争改变了这一切。1972年,与越战老兵共事的精神科医生查伊姆·F·沙坦(Chaim F. Shatan)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越战后综合症”的文章,描述了老兵如何被强烈的负罪感折磨,战争如何让他们变得冷酷,并使其与社会和他人产生了深深的疏离感。
“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爱别人、以及去接受他人的爱。”沙坦写道,“一位老兵说:‘我希望我能学会去爱,就像我之前学会如何去恨一样。我当时是真的恨!但‘爱’这个词真的太沉重了。’”
布伦纳指出,这篇文章对于理解战争对人的影响方面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这实际上是第一次认识到,战争并不会在最后一声枪响时即结束,因为此后士兵内心深处始终无形地承载着战争。”
1975年4月30日,北越坦克突破了南越总统府大门。20年越战结束。前总理武文杰花了近30年时间才承认南越人民的困境:“如果有一百万人以欢乐度过这一天,那么也有一百万人以悲伤度过这一天。”图像来源: AP
创伤后应激障碍
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会才正式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列为一种心理疾病。美国国会1983年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15%的退伍军人受到影响,总数超过40万人。越战结束40年后的一项重复调查发现,每五名老兵中仍有一人受创伤后应激障碍困扰,而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是未患病者的两倍。
借助治疗和药物,创伤后应激障碍可以被治愈,或至少得到缓解。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状况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轻。
但越南的情况却完全不同。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越南问题专家、历史学家马丁·格罗斯海姆(Martin Gro?heim)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我可以肯定地说,遭受创伤的越南士兵数量非常庞大,但这个问题在越南从未被认真讨论过。”
根本原因在于越南共产党(CPV)一直严格控制有关战争舆情,明确规定了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直到今天亦是如此。
格罗斯海姆表示:“心理问题与官方有关英雄主义抗美斗争的叙述格格不入。”
然而,心理创伤确实存在,这一点可以从退伍军人兼作家保宁(Bao Ninh)的经历中窥见一斑。他于1987年出版了小说《战争哀歌》(the sorrow of war),小说主人公为逃避战争记忆而沉溺酒精,深感与社会的疏离。该书出版后即遭禁。
1965年12月9日,美国步兵在越南丛林中祈祷,为在战役中牺牲的战友举行追悼会图像来源: Horst Faas/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是整个社会的创伤
布伦纳认为,创伤的应对不仅是个人问题:“这不仅仅是每个个体接受治疗就能解决的事情。并不是说把所有人都送去心理医生那里接受治疗,然后一切都又好起来了。我认为远非如此。问题在于整个社会如何处理战争记忆,而这反过来又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