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04 | 来源: 英伦大叔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买房卖房 | 字体: 小 中 大
他学着用锄头翻地,虽然一开始总是把自己鞋锄飞;海蒂则被大婶拉去学做辣椒炒肉,辣得眼泪直流,却也第一次炒出了“村味”。
最经典的一次,是海蒂劈柴。她英勇地砍下去,劈偏了,一块木头蹦起来砸到自己脚趾——“我觉得我的骨头会说中文了,它说:痛得很!”慢慢的,村民也习惯了这对“洋邻居”。谁家酿了米酒,会喊他们去尝;谁家孩子考试进步,也会来找“洋老师”夸一夸。
语言不通、没有自来水、冬天冷得刺骨……最穷时全家月收入仅1500元,靠种菜和养鸡过活。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竟陆续捐出200多万元,帮村里修路、建学校、资助贫困生!
“我们不是来体验生活的‘嬉皮士’。如果只靠情怀,三个月就会崩溃。真正的长期主义,是要找到自给自足的模式。”
2
钱一旦动起来,故事就不再那么浪漫了
“你们捐了200万?那你们自己吃什么?”帕特里克听到这个问题,笑了笑:“吃白菜啊。自家种的,不花钱。”
但其实这“200万”背后,是他们这些年通过个人网络、比利时教会、小型基金会,一点点筹来的公益善款。
他们的项目很小、很碎,但都真实:教室修了屋顶,孩子们不用再撑伞上课;村庄买到净水设备,老人不再喝黄泥水;因病辍学的孩子们,被资助进了县城初中。
但随着公益做得越多,问题也来了。村干部会问:“你们这个捐钱有计划没?我们也能申请么?”
有人在背后议论:“他们把钱捐给谁,就喜欢谁?”
海蒂不止一次失眠:“我不是上帝,我只是想帮点忙。”帕特里克也开始疲惫。他怕的不是干活,而是好心被误解。他曾以为善意可以跨越文化,后来才发现善意也需要语言、规则和边界。但他们没停,依然选择继续。”
随着媒体报道,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他们是作秀还是真奉献?欧洲人跑来中国农村‘装穷’,本质是降维打击!
二儿子凯文回应:“如果我们真有钱,为什么不住五星级酒店?真正的奢侈不是财富,而是选择生活的自由。”
来中国后,大儿子和二儿子只上了一年小学,小儿子只上了一年幼儿园,就没再上了。孩子们的外国面孔在学校里特别显眼,不管干什么都好像有人盯着看似的。他们在学校里待得很不自在,也没办法很好地学习。
于是,海蒂决定不让孩子们去上学了,从美国买了一套教材亲自在家教他们。-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