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05 | 来源: 每日人物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林新探店去的村咖。图 / 访谈者提供
更重要的是,“开家咖啡厅”寄托着很多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开在村里的咖啡厅,乡土气息又一下把人拉回了童年,两种元素的碰撞产生极强的反差感,即便是为了情怀,也有人纷纷入局。
李如涵原本在互联网公司做营销,疫情期间回了老家哈尔滨。她在老家断断续续找了两年工作,可老家互联网行业发展较慢,对口的公司也很少,很难找到工作。李如涵开始琢磨起未来出路。在她的记忆里,从小时候起,妈妈就总跟她念叨,“以后退休了想开家咖啡厅”。刚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两年村咖又似乎很火,李如涵干脆把理想生活的蓝图提前提上日程。去年,李如涵在哈尔滨亚布力滑雪场附近的村里,找了一间小房,开始筹备村咖。
▲李如涵在哈尔滨亚布力滑雪场附近的村里开始筹备村咖。图 / 访谈者提供
同样被情怀驱动的还有程立。他原本经营一家医疗器械相关的公司,可受疫情影响,营收出现问题,项目也全都停摆了,思来想去,干脆不干了。程立喜欢喝咖啡,他把咖啡机装进私家车,开始自驾旅游,每到一处歇脚地,就把车一停,就地拿出咖啡机做咖啡喝,路上有人看到总会围上几圈找他买咖啡,“敞篷车直接变成了咖啡车”。
慢慢地,跟着程立的咖啡车一起旅游的朋友越来越多。2023年,程立自驾到了北京郊外的一处荒村,看着眼前几间破败的黄泥房,瞬间心动了,“太有感觉了,老房子本身就有一种松弛感”。那时,开村咖的还没几家,但程立几乎立刻就决定要把老房子打造成一间咖啡厅,“哪怕不赚钱,和朋友在这儿聚会也挺好的”。
季节性咖啡厅
城里待腻了,景区又太挤,开在各处的村咖成了新的流量打卡点。矿洞咖啡、瀑布咖啡、稻田咖啡、荒村咖啡,一杯咖啡的钱,就享受了半天松弛生活。媒体报道中,顶流网红村咖一天能卖出几百到几千杯咖啡,让渴望回乡创业的年轻人眼红。
但对很多跟风入局的人来说,村咖似乎都有幻灭的一面。
幻灭的第一步是从装修开始的,村咖的装修看似简单,改造难度和投入却并不低。很多村咖是在农村快放塌的老房子基础上改造的,光是让老房子实现基本水电功能,就是个大工程。因为咖啡馆所在的村子已经荒废,程立专门沿着山体从隔壁村子把电线拉上山顶,水也要从山下调上来,他特意在老房子旁边建了个蓄水池,把水抽到蓄水池里再供平时使用。所以尽管看起来很“原生态”,“前期的投入就花了40多万元”。
哪怕老房本身通水电,物流也会增加成本。李如涵在开村咖前,调研了很多周围的村咖,依托着亚布力滑雪场,附近的村子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旅游产业链,也开了很多家村咖。在原本的预想里,只要选好房子,再简单装修一下,差不多两个月就能开起来,“11月末开业,刚好赶上旺季”。
可农村好像是交通运输毛细血管的末端,单是把建筑材料送进村里,时间和费用都比想象得多。装修的那段时间,李如涵和供应方以及镇上的快递点反复沟通,不断催促,还是拖到了今年1月才开业,晚了一个多月,“不算房租,装修费用也花了40多万元”。
的确有人通过村咖赚到了钱。赵倩从村咖的筹备阶段开始,就在社交平台上录vlog分享,刚开业没多久,突然有几条视频爆了,粉丝量也增加了。她的村咖在皖南川藏线上,主要靠游客带动,在流量和游客的双重带动下,一到旺季,每天的营业额就能达到一万多元。
可一般来说,等到10月份,稻子刚刚割完,“根本没什么风景”,来旅游的人很少,很难有营收。但在流量的加持下,有粉丝会在淡季人少时专程赶来,还会有考察团过来,“即便是工作日,也有五六千元的营业额”。政府也开始宣传她的村咖,甚至专门针对村咖设计了一条旅游线路,她这儿也成了一个打卡的景点。-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