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06 | 来源: 吴晓波频道 | 有1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合规度高、成本低,可灵活调整,比如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扩张或者撤掉,算得上“立足美利坚”的最小工厂单元。
类似的低成本生存形态可能在美国已经存在多年。但是,多方面的原因正在更大范围、更多行业地催化它们,并促使它们以更低成本的方式渗透进入美国制造业。
◎首先,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是促成这一局面的中短期因素。
在对等关税的豁免情形中有一条:进口商品中美国成分价值,但前提是该美国成分不低于商品价值的20%。
举例来说,一个产品在美国进行了组装,或者使用了美国的原材料、零部件,这些“美国成分”的价值占该产品进口到美国的30%,那么这部分可以免除关税。
换句话说,将组装环节放在美国、尽可能采用美国原材料、零部件,有利于降低关税成本。
在工厂组装产品的工人
◎其次,国内内卷、东南亚成本上涨、中美贸易缺乏确定性等是中长期因素。
老梅决心在美国建厂,不仅仅包括美国关税因素,也包括过于内卷的国内竞争环境,因此他此前合作的主要是中小美国客户,这次则希望在美国本土“捕获”大客户。
在美国建厂前,老梅对比过美国和中国工厂出海主要目的地——东南亚的营商环境。比如,他告诉小巴,近一年时间里去了越南5次,发现越南的成本也变高了——“房租差不多要30—60元每平方米,人工也上涨很多。”
拿洛杉矶100元人民币每平方米的房租对比来看,差距似乎并不算遥远。
“现在过去,越南已经不适合了。”他说道。
另一位身处洛杉矶的受访者老范,本是广东的贴牌家具厂老板,主要做梳妆台、梳妆镜,其美国市场占比超过80%,在2023年跑到了美国开组装厂以及建立线下渠道网络。
原因是疫情期间因为家具关税与海运费暴涨被美国客户退了100多条柜,险些破产。
和老梅一样,他们都想亲手“扼住命运的咽喉”,降低业务不确定性。
◎第三,化整为零、美国组装,也是应对美国人“刁难”的举措。
老范对小巴分析说:“如果是材料出口到美国,货值低些,关税也少些,对于家具行业来说,运费也是个大头,如果只是发原材料,运费的波动影响也较少。”
目前,他在美国有一个月租5万多美金的4万尺独立仓库,一条组装线,美国团队共12人。
不仅如此,美国组装也有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溢价水平,以对冲关税和美国组装线成本。
美国,工人站在工厂的装货码头上-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