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07 | 來源: 人物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圖源電影《年少日記》
不得不承認的是,到了今天,成績仍然在影響著孩子、家長和老師。
我女兒今年上贰年級,上學期她跟我說,「老師只關注我們的成績,不關心我們的心情。」我聽了之後就有點揪心。
上學期學校要評壹個「好家風」獎,有小朋友報名,全班同學投票。我問你要怎麼投,她就說某某某數學好、語文好,某某某體育好,都是學科成績,我聽了之後就不太贊同,我說光憑成績你就覺得那是好家風嗎?她很疑惑地說,那還看什麼呀?我說這些同學有沒有誰幫助過你?有沒有誰讓你感覺很善良?她就說,哦,那我要投給另外的人。
孩子們的評價標准比較單壹,只會用成績評判他人,那他們為什麼統壹都會選擇成績,這裡邊還是有環境的大導向。老師和家長只覺得成績好就夠了,時間長了,這種單壹的評價標准就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孩子們的想法中。
在孩子們的世界裡,成績其實是個面目模糊的東西,它牽連到了很多,比如家長的認可,比如老師的情緒、父母的面子,所以說到成績、排名、考試,他們想的都不是這個學科我怎麼去學,而是——如果考不好會發生什麼?我會被拋棄嗎?我會被嫌棄嗎?
所以,有的孩子會寫:「在應試體制裡的每壹天我都過得拾分不開心,繁多的學科知識和復雜的人際關系把我壓抑得無法呼吸。那時崩潰焦慮伴隨著失眠是我的日常,我能夠察覺到自己日復壹日變得更糟糕,我想改變但無能為力。」
時間長了,孩子們感知不到學習的意義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我們要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告訴孩子們,你在學習中感到不適,說明你需要重新校准學習的意義,這沒有什麼羞恥的。
在壹出學社,我們希望能夠讓他們先認識自我,再去發掘學習的樂趣。我們的課程設置主題也很豐富,像批判性思維、即興戲劇還有社區會議,我們討論的話題是從學生平時的觀察或者他們好奇的點提煉出來的。
在傳統學校,壹般這些都是老師准備好的,按照老師的節奏,學生跟著老師走。但我們更多時候會拋出壹個話題,甚至讓學生自己拋出壹個話題,比如我們最近在討論的話題是容貌焦慮、友情困惑,甚至還有零花錢焦慮,都是跟他們生活息息相關但有所困惑的,會留下大量時間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最終也不追求壹個結論,更多是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大家交流,互相看見。
休學的孩子們時常會說「我什麼都沒幹」,口頭禪是「壹整個躺平」。我們不這樣覺得。我們會說,咱們朝夕相處,你是用什麼標准來說你什麼都沒幹的?我明顯看到你幹了那個、這個,那他就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好,「我是幹了,但是我都搞砸了,沒做出什麼東西」。這時候,我們就要引導他去認識什麼叫做「好」——做出壹個成果才算好?那中間這些過程是沒有價值的,是嗎?
我倒是覺得「躺平」這個概念是被濫用的,包括家長也會濫用。他們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說到愛好,他們都會侃侃而談,但在他們的描述裡,這就是躺平,什麼都沒幹。事實上,說到躺平,他們更想表達的是——我沒有符合社會預期做我該做的事兒。
我們提供對話空間和讓他們自我檢視的機會,去做壹面鏡子,把他們真實的壹步壹步思考的過程和慣性想法呈現出來。讓他看到:原來他是這樣想的,他還可以怎麼樣。
壹出學社關於「間隔年」的展覽,壹些gap人分享想要停下的時刻。
3
面對學社的孩子們,最開始我會覺得很無力,因為有些孩子的現狀我也改變不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